從會後的熱烈討論聽起來,這場演講應該要搭配Wobblies四年前在山豬窟談「台灣自主工會運動」的資料一起看,才算是完整。否則就會很容易的被「社會運動」這四個字給限制住,以為台灣過去的工會運動也是一種「面對社會」的社會運動,於是就聽不到wobblies以「香港工運團體用彈性組織因應生產體制的彈性化、外包化對比於台灣工會在這組織型態與運動策略上的僵化」的苦心懿旨。(笑)
總在想,wobblies以後應該寫一篇「反對運動型工運vs.社會運動型工運」的文章國家、工運、社會三者之間關係的不同,或是從工會組織的層次寫一篇「自主工會運動vs.職工盟」的文章比較兩者在組織策略與動員方式上的差異,更直接的指出兩者的不同,而不用等到Q&A的時候才有一吐為快的感覺啊。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