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場:當口號變成生存條件
十幾年前,環保行動者在開球儀式拉起「沒有地球,沒有棒球」的布條。彼時多數人把它當成一段熱血儀式——拍照發布後便被新賽況淹沒,如同許多被遺忘的標語一般。今年5月9日,當趙家緯在台大創新設計學院 sp0rtz 研究團隊主辦的「Play ball!! 溝通淨零。運動先行」圓桌論壇上重新請出這句話時,語氣裡已不見口號式的昂揚,而是一種冷靜的條件判斷:如果氣候系統持續升溫、極端事件頻度持續攀升,我們熟悉的賽事節奏——固定開賽時段、規律輪值、草皮恢復週期、觀眾舒適窗口——都將被慢慢侵蝕,直至面目全非。
認識趙家緯的人都知道,他是環境圈裡的運動咖:白天參與總統府層級的氣候議題諮詢,是政策倡議的前線戰將;夜晚則化身熱衷討論戰術與裁判好球帶的資深球迷。正是這種雙重身份,讓他能夠用棒球迷熟悉的語言,將抽象的氣候風險轉譯成可被感知的日常威脅。(演講簡報)
棒球隱喻的力量與界線
趙家緯所任職的 TCAN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是由多個本土環保團體組成的倡議平台,專注於氣候政策與制度介入,以高排放企業碳費、再生能源推廣為主戰線。全台280家主要排放企業的碳費路徑設計、最高碳費上限錨定,以及新建大型建物(未來球場亦在列)強制裝設太陽能板的規範推進——這些看似技術性的政策工具,都需要透過「地方政府」這個變壓器來轉化。
畢竟,中央制定的淨零政策若缺乏地方政府在循環經濟、能源管理與公共參與上的微調與示範,就難以產生真實的行為改變。從這個角度來看,棒球場不再只是單純的娛樂設施,而是能源、交通、材料、廢棄物等部門政策交錯的縮影節點。
有趣的是,在總統主持的氣候變遷對策會議上,棒球語言頻繁出現:午後二軍比賽在高溫下的「煎熬」成為極端熱浪對勞動條件衝擊的具象說明;節能討論被翻譯成「更換燈管、冷氣多久回本」的投資報酬分析;「12強奪冠靠緊密數據分析」則被平行引用到減碳決策必須建立在完整資料基礎之上。趙家緯一方面肯定這位全台最有政治權力的球迷對棒球語言的運用,另一方面卻立即提出質疑:若分析層次仍停留在類似傳統ERA、打擊率的表層指標,而未升級到整合型的系統性評估,隱喻的效力將迅速耗盡。大量借喻本身既具有滲透力,也蘊含論述風險;要將其轉化為制度性推力,必須有後端的方法論與迭代機制作為支撐。
氣候衝擊下的棒球:比分如何被逐漸拉開
讓我們把氣候變遷對棒球的衝擊,想像成一場分差逐漸拉大的比賽。
一開始,沒有人覺得局勢失控。只是多了幾場午後悶熱、偶發的場地更換、零星的延賽,就像對手敲了一支平飛安打——記分板閃動一下,很快又回到例行節奏。然而,補賽開始在行程表上堆積如山。輪值的緩衝日被逐一吞噬,牛棚被迫多承擔幾個計劃外的局數。疲勞以球速微降、控球漂移的方式累積,戰術彈性開始出現破綻。
緊接著,熱浪將裂縫撕得更大。捕手與本壘裁判在厚重護具內長時間蹲站,專注力耗損曲線變陡,邊角球的判決開始晃動;單場或許只是幾顆爭議球,但季末累積起來就是不可見的勝差流失。高溫加上連續工時讓球員情緒更加脆弱,觸身球或口角更容易升溫為衝突。隨著高溫環境下好球帶的不穩定與誤判率攀升,人們開始認真討論:「是否應該加速導入機器人裁判來維持賽事公平?」
與此同時,氣溫升高使得球的飛行距離增加一兩英尺,長打與全壘打機率的微幅上揚被數據分析師精準捕捉。但白蠟木生長的氣候帶面臨病蟲害擴散風險,球棒材料的供應穩定性與均質性失去過往的確定感。草皮管理也不再是「天然vs人工誰比較省錢」的簡單選擇,而必須將耐熱性、極端降雨恢復速度與生命週期排放一併納入評估。新建兩萬人級場館的一次性隱含碳排放估計可達27萬噸CO₂e,因此延壽翻新成為碳管理時代的新敘事主軸。
在觀眾層面,熱浪與賽程更動侵蝕了看球的儀式感,親子觀眾與遠道而來的球迷參與成本上升。剩食與一次性包材的處理方式未能升級,導致資源浪費的情況屢見不鮮。而球迷高度依賴自駕的通勤模式將持續放大碳排數值(以坦帕灣光芒隊 2019 年例行賽公開盤查為例,其碳足跡約 3.59 萬噸 CO₂e,其中球迷交通約占七成(最大來源))。此外,若球團的贊助商多屬高碳排企業,再多環保宣言也會被質疑為漂綠行為,形成綠色敘事與實質減量之間的嚴重落差。
因此,這個過程可以歸納為兩條主軸:
- 第一條軸線:極端天氣→延賽增加→輪值壓縮→牛棚過度使用→高溫環境下裁判與捕手表現不穩→機器人裁判討論升溫。
- 第二條軸線:草皮耐久性、球棒材料風險、球迷通勤排放、場館建設與延壽的碳足跡、餐飲廢棄物處理等議題,目前仍分散在不同部門的零散統計中。
趙家緯認為,現階段最缺乏的是一套將上述績效與風險指標並列的公開總表,導致行動者在缺乏量化比較基準的情況下,優先順序多半仍依賴經驗與主觀判斷。
MLB的應對策略:制度化的反擊
面對「氣候逐漸拉開比分」的現實,美國職棒大聯盟採取的第一步並非響亮的口號,而是將零散的自發行動制度化。於 2024 年啟動與 WM 的多年期官方永續合作,為全聯盟提供標準化的減廢與環境績效諮詢與數據蒐集平台,象徵永續管理由各隊零散作法進入聯盟層級制度化。
隨後,聯盟將原本難以被媒體報導的後台改善轉化為可比較的獎項與榜單,減廢、節能、節水與創新實務轉化為年度獎項(Green Glove、Power Pitch、H2O Home Run、Eco-Slugger),讓環境績效成為可比較的「第二組記分欄」,讓缺席者顯得明顯落後。
在賽程規劃方面,源自疫情期間的「意外壓縮實驗」,MLB 在 2020–2021 年一度將每場航空旅運排放降低約兩成(~22%),聯盟逐步增加同城或鄰近城市的連續系列戰,減少跨州穿梭;球隊移動不再只是體能與成本考量,而被重新定義為降低排放的第一層槓桿。LED照明、場內直飲水設施、資源回收與剩食再分配流程被描繪為「基本配備」,營造出一種氛圍:還沒做到的不是「別樹一格」,而是「跟不上時代」。
球團層級則將聯盟框架具體化。行程主管在聯盟原則下微調客場動線,避開「一天飛一城」的鋸齒式移動。營運與工程團隊重新包裝老球場改造,持續翻修與功能升級被陳述為避免新建時釋放巨量隱含碳的策略,而非「設施落後該拆除」的負面標籤。設備升級刻意強調「節能不等於體驗打折」——LED燈具一方面降低耗電,一方面支援更精細的燈光秀編程,消解球迷將永續與降規格劃等號的心理阻抗。在交通層面,球場外圍增設電動車充電樁、共乘與大眾運輸優惠,嘗試將原本被視為「球迷私人選擇」的通勤行為納入管理視野。餐飲端也開始調整,處理剩食的方式由「散場大拍賣」轉為常態化回收分配流程,同時為未來可能的食物里程透明化奠定數據基礎。
球員層級的行動往往從看似瑣碎的生活細節開始:自備水瓶、減塑、飲食調整,先在休息室建立可模仿的腳本,再將其帶到媒體訪談中。部分投手或野手將「每勝」、「每救援」與植樹捐款綁定,將賽季勝場轉化為清楚易懂的環境產出。更值得注意的是Brent Suter——這位大聯盟知名的氣候行動者,透過個人低碳習慣、#StrikeOutWaste 減塑倡議、以球隊勝場與植樹捐贈掛鉤(單季累計至千餘或數千棵)、推動球場塑膠杯回收再製與旅行排放抵銷機制,並延伸至政策與供應端議題,使「球員個人行為 → 組織流程 → 公共倡議」出現可複製鏈條。
換句話說,聯盟提供規則與比較框架,球團在場館與營運環節進行工程化落實,球員則提供情感張力與敘事入口;三個層級若能匯流成透明指標,就不只是「做了幾件好事」的公關剪輯,而是真正的追分戰術板。
然而,趙家緯也坦承,台灣的氣候政策議題往往被過度政治化,使得球員難以公開發聲支持重要的公共政策改革,像Suter那樣倡議環境正義、推動組織變革的例子在台灣較難出現。
逆轉勝的戰術藍圖:三層並進的系統性反攻
此刻,台灣職棒正站在比分落後的七局下半。我們有地球日活動、永續主題趴、循環杯推廣、垃圾分類宣導,但我們需要更具策略性的戰術組合,才能推動體制轉型,完成真正的逆轉勝。且讓我們以趙家緯的演講為基礎,暢想可能的戰術。
球迷層:讓數據成為行為改變的動力
碳排放盤查顯示「球迷移動」在總排放中占比極高,卻少有透明呈現。因此第一個可能行動是每場比賽(或每個系列賽)公布低碳通勤占比與循環容器回收率,讓觀眾清楚自己在整體表現中的位置;接著追蹤整季的「占比提升趨勢」而非僅宣導絕對數量。當環境指標成為觀賽體驗的一部分,行為調整才具備自我強化的迴路。
球員/球團/聯盟層:分階段複製成功經驗
Brent Suter的行動鏈條(個人減碳→勝場綁定→組織化→外部倡議)在台灣可以分階段複製:短期推動「勝場綁定具體環境行動」的個人承諾;中期在隊內設立精簡的永續聯絡人(1-2人負責整理需求與回饋);長期再觸及贊助商與供應鏈的審視。聯盟層面可以增加一個關鍵動作:統一盤查邊界設定(特別是是否納入球迷移動與建築隱含碳),避免各隊指標失去可比性;並在地球日之外設定季中、季末的固定「環境成績單」發布時程。球團則可選擇兩個最容易下降的指標先行公開(如低碳通勤占比、每場用電強度),建立早期信任感,再逐步擴展到草皮維護與剩食處理等領域。
政府層:從宣導轉向制度設計
在碳費與再生能源義務即將落地的關鍵節點,主管機關最有價值的貢獻不是再多一份宣導手冊,而是發布「大型運動場館環境績效揭露標準格式」——包含每場與每觀眾排放強度、用電與再生能源占比、球迷通勤模式分類、冷媒與燃料使用、餐飲剩食處理、草皮維護耗能、水資源消耗、建造翻修隱含碳攤銷等關鍵指標。同時,將延壽翻新與再生能源覆蓋列為審議加速的誘因條件,讓資本流向自然偏好低碳選項,使永續從加分題變成競爭底線。
結語:主力上場的時刻
逆轉勝的實質內涵,在於讓三個軸線都擁有可量化、可週期審視的進攻節奏:球迷的個人行為改變、球團的營運模式升級、聯盟的共同策略制定、政府的制度設計與政策規範。當這些數字在賽季節奏中被持續「觀看」與「比較」,棒球隱喻才具備足夠的後端支撐力,而不只是一次性的情緒動員。
回想論壇籌備過程,我們曾力邀中華職棒聯盟會長蔡其昌出席,終因行程衝突未能成行。如今看到中華職棒與環境部即將簽署合作備忘錄,我們期待這份MOU能建立一個鼓勵更多社會創新的制度場域,讓一次性活動轉化為可追蹤的轉型曲線。
七局下半,該是主力球員上場的時刻了。氣候變遷下的棒球逆轉勝,正式開始。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