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反高學費運動

本來這個整理是在兩個星期前就出現的,畢竟總是希望自己對這個議題的認識能夠更深入一點。而且,今年又冒出來一個「教育公共化連線」,看來戰線是越拉越長了。所以,這篇文章是用我自己的方式整理一下我在網路上看到關於「高學費」政策的討論。疏漏難免,有機會再補。

問題一:高學費?台灣的學費高嗎?什麼樣的學費算高?

根據「反高學費行動聯盟」的歷史整理,反高已經有十六年的歷史了(這麼久?),而這運動的一開始,是私校聯盟抗議私校學雜費過高的問題,然後在1996年以後,因為教育部逐步開放國立大學學雜費政策的調漲,所以後期也加入了國立大學學生。

然而,外界對「反高」的質疑一直在於:台灣的學費,算高嗎?

在「反高」的新聞台上,或許是我沒找到吧,我只看到這樣一段話:「從統計數據看,近十年來學費調幅累計達40%,而受雇者平均工資的漲幅卻只有7.5%,再用物價指數來平減,工資的漲幅遠遠落後於學費的調漲」。另一段類似的話是timo所引用的:「依主計處統計,89-93年這5年間工人加薪僅3.8%。但學費調漲已於90年超過物價指數,私校平均調漲4.8%、公校則為19.4%,皆遠超過工資調幅」。除此之外,我並沒有看到「反高」或「公教連」有任何進一步的說明跟證據,後者甚至還要教育部公開數據。當然,感覺上,學費的負擔的確是變重了。而如果「公教連」真的認為自己是在提出政策建議的話,總不好自己不做統計表格,而要別人作吧?不過,北師院張芳全老師有一篇文章,當中有一些數據的比較。

不過,這種建立在「經驗」上的證據很容易就被其他的經驗--出國留學--給指著鼻子說:「台灣的學費高嗎?很低啊!你沒看到美國、英國的學費多貴?!」當然,這種質疑是站不住腳的。因為,一方面我們要把英美國家的國民平均所得、物價水準一起列入考慮,才能夠比較不同國家家戶負擔的比例;二方面是因為這些國 家的學費是按國籍而分的,國際學生的學費,往往是本國學生的五六倍。

因此,我覺得若要講證據來證明台灣大學學費過高的話,張芳全的這段話反而才是最完整的:

「與先進國家相比,1992年國民所得負擔教育經費及每生教育機費支出情形,我國大學每生所負擔,雖有7582美元,較英、加、日及美的8720、1萬 2350、1萬1850、1萬1880美元為低,但若以國民之每美元國民所得對大學教育負擔比例,我國為0.724美元,較先前所指國家之0.426、 0.554、0.420、0.511美元為高。顯示我國學生對大學學費負擔比先進國家為重,尤其中低所得家庭最明顯」。

問題二:低學費就公平嗎?

從上述張芳全的分析以及反高與公教連的說帖來看,不難發現,中低所得家庭(尤其是農工家庭)的學費負擔,其實是最大的。也因此,似乎反高跟公教連從農工階級的立場出發,要求政府課徵企業紅利稅來補貼高等教育,是站得住腳且具公平性的。

然而,駱明慶的文章卻提出一種問法:低學費政策就公平嗎?在使用主計處「家庭收支調查」的資料來分析後,駱是這麼說的:

「家庭背景好的學生,在聯考中(或其他入學方式)有最好的成績,考上公立學校並負擔最少的學費而享有最好的教育品質;家庭背景稍差的學生,考試分數較差,考上私立學校並負擔較多的學費而享有較差的教育品質;至於家庭背景最差的學生,或者國中畢業之後就被分配去念高職而沒有參加大學入學考試,或者聯考成績最差而沒有機會念大學,雖然大學教育仍然可以增加他的生產力,也只好早早投入職場,賺錢繳稅來補貼當年「會讀書」的同學們上大學。這樣的制度,哪裡公平了?」

嗯,無法迴避的問題,不是嗎?這分析也透過某人的經驗再次確認。不過,或許是我找的資料不夠多,我沒看到反高或公教連對這篇近三年前的文章有什麼回應。

問題三:從1988到2005,結構出現了什麼變化?

在討論這問題時,我們很難不去看結構出現了什麼變化,這結構包括了經濟結構,還有教育體制的轉變。簡單的說,1980年代以來的大學擴張、1997年後國家預算不再堅持15%的教育預算支出比例、1990年代以降的大學卓越百大計畫,造成了高等教育逐漸被拉向兩個極端。

一方面,雖然政府給國立大學補助比例逐年降低,但是「卓越計畫」與「五年五百億」,卻讓台清交這些老牌的國立大學在預算上獲得補貼,而末代國立大學,例如中正大學,則被夾在中間動彈不(預算補助不像老牌國立大學多、學雜費調漲幅度不能像私立大學大);另一方面,新成立的私立大學則以學生學雜費作為學校運作的經費來源,並且這穩定的經費來源是建立在一定規模的學生人數上(東海內部的說法是要到一萬五千人以上)。同時,雖然這幾年政府一方面推動大學學雜費自由化,另方面以免稅獎勵鼓勵企業捐款給大學,然而先不談企業捐款金額大小的問題,事實上,實際得到大額捐款的仍舊是台清交這些學校。

這一結構的變化,配合上述駱明慶的分析,其實是很明顯的階級問題。

問題四:高等教育是私有財?還是公共財?

「新世代青年團」說:因為最後是企業使用受大學教育的工人,所以,企業付費。這種說法,如果是從整個積累體制來談各種社會制度之間的關聯的話,似乎說得通。不過,這樣的說法卻讓人無法接受--「薪資」,不就是資本家使用勞動力所付出的費用嗎?甚至,就像是zoble在timo那邊的討論串裡說的:

「就這樣的說法來看,似乎訴求反而不在於反高學費還是反學費,反倒像是希望擴大建教合作,讓學生在進入大學的同時,就簽訂下與企業的賣身契,「因為最後我的教育會讓你受益,所以你現在支付我的學費」」。

中正大學今年的訴求,正是:「建教合作、保證就業」。

而或許,反高學費運動問題的癥結仍在於我們要把高等教育視為「私有財」還是「公共財」?就反高的說法,當然是要把高等教育當作公共財,因此政府要向企業徵稅並全額補貼。然而,如果台灣的高等教育結構就像是駱所分析的是一種「穩固階級的機制」(這是我的話),那這種做法,不是變相地讓富者更富,窮者更無法翻身嗎?畢竟入學唸書這檔事,除了繳不繳得起學費,還有考不考進去的問題。而後者的階級差異更大。

駱明慶在他的回應串裡提出一個更激進的建議:

「其實,反高學費如果將將焦點放在要求教育部將資源由補助公立學校,移轉到補助補貼私立學校的學生(是學生,不是學校),是有其正當基礎。可惜的是,反高學費團體捨此不由,徒然將自己陷在「反商品化」「高等教育公共化」等不通的訴求上。」

不過,這建議應該很難被這兩個團體接受吧?

而且,對大多數的人來說,若要問誰使用到大學教育?答案多半(或者一定)是學生。而glenngould的文章算是很清楚地說明了為什麼這樣一種私有財是「一分錢、一分貨」。而這,當然又牽涉到整個高等教育結構師生比嚴重失衡(學生太多、老師太少)的問題。只是這恐怕更不是高學費,甚至讓高等教育完全市場化(有哪個國家的高等教育是完全市場化的?),就能解決的。

這樣看來,如果「公教連」真的想打理性分析的運動的話,那麼,更全面的數據收集、更嚴謹的結構分析、更有說服力的說帖,恐怕是一定要的。

而在這之前,能不能先請你們從無名小站還有個人新聞台裡面搬出來阿?!


【延伸閱讀】

新世代青年團 | 反高學費運動
教育公共會連線 | 拒絕教育商品化、要教育公共化!
telshl's 平原筆記 | 教育權商品化危機五年五百億是劫貧濟富嗎?
意識型態咖啡 | 「低學費」的公平性何在?
異鄉人 | 高等教育學費 --- 一分錢、一分貨
爵士狗、汪汪叫 | 反高學費宣傳短片

Comments

Anonymous said…
寫反了,是駱明慶。
Anonymous said…
「與先進國家相比,1992年國民所得負擔教育經費及每生教育機費支出情形,我國大學每生所負擔,雖有7582美元,

7582美元?台幣二十幾萬?
那個台灣的大學生一年需要付這麼多錢念大學?有點奇怪,應該怎麼解讀這項數據呢?
豬小草 said…
我想這裡的費用應該不光只是交給學校的學雜費,可能還包括書籍費、生活費等等費用。不過詳細的內涵,這我就不知道了,數據不是我生出來的。不過,1992年那時候的匯率應該是二十多,所以換成台幣恐怕不超過二十萬。
豬小草 said…
roach:

所以你這兩段話是對「反高」的人說的,還是對「政府」說的?要「反高」把這兩個訴求納入抗議項目裡是有可能的,要他們「解決」,就有點怪了。

我覺得,問題的癥結恐怕還是我們怎麼定位「大學教育」。如果我們把它當作是義務教育,那麼就應該廣設大學,然後讓大家一起讀大學;如果是私有財,那麼,理論上,其實應該是有更多的經費先把基礎教育弄好,然後讓不合適的大學自然淘汰。

不過,台灣走的方向似乎是剛好相反。政府在各地設一堆國立大學,然後沒錢補助和維持;私人廣設大學收高學費,然後再要求政府補助甚至打著以後賣給政府的算盤。這個社會似乎把「義務教育」跟「文憑」、「知識」給弄擰了。

wind:

我同意吳教授所說,台灣的大學教育是接近歐洲,而不同於美國的。而我想這正是「反高」與「教育部」之間最大的歧見所在。

我不知道吳教授所謂的市場機制到底是什麼。因為現實是,不管是那一個國家,從來都沒有一個」「完全」的市場機制。市場永遠是要透過制度來觀察跟分析的。所以,不是一個完全的市場機制能夠帶來競爭、帶來品質。因為企業在市場裡頭尋找的不是競爭後的利潤極大化,而是「穩定關係」下的利潤。

回到所謂的「大學教育市場」,問題的癥結還是在於不同的社會對於「教育」有不同的看法。歐洲跟美國不一樣,同樣的,台灣也跟美國、甚至跟歐洲,不一樣。要做的恐怕還是在台灣的制度環境與歷史處境下尋找一個「公平」的教育制度。

至於頂尖大學的問題。我想,或許應該去問問台灣的大企業為什麼這麼吝於對大學捐款、這麼吝於作創新研發、老是要工研院不要與民爭利但是卻又要工研院作技術轉移吧?在台灣的發展過程中,被寵壞的,除了學生之外,恐怕大企業也差不多吧。
豬小草 said…
我猜也是這意思。不過,可以詢問一下對方的反應嗎?
Anonymous said…
給豬小草:

針對駱教授的建議,教公連的部分人士有想到的。
豬小草 said…
有想到,嗯,那有寫成的回應嗎?想看看哩
Anonymous said…
不知道公共財這個概念是從什麼時候出現的,似乎在六八年法國學運中還未出現,但是他們已經在反省大學的角色問題了.
Anonymous said…
反高學費有了新方法

萬人考大學活動正在寧靜革命中

請加入考大學的行列

讓只想吸乾學生學費的爛大學倒~~

http://www.wretch.cc/blog/hero1999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