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連、動員、培力、行銷:幾個老問題

想想,「串連」與「動員」是兩個社會運動網路操作時常用的名詞,只是我們不太去深究背後的差異。就好像,我們總是希望網路能夠成為一種「培力」機制,卻也總會遇到關於「行銷」的爭議。

又,在討論社會運動的網路操作時,我們(或者說,沾到一點點八零年代邊邊的人)好像總是習慣看已經存在的、線下的社會運動是如何使用網路作為其拓深議題與串連動員的工具,倒是比較少談到從網路上原生出來的「社會運動」。

啊,如果「消費者權益運動」算是新社會運動的一種的話,那像反無名啦、反雅虎啦、抗議PCHOME垃圾信啦,算是社會運動嗎?或者,像廢業青年之前組團去台中可愛動物收容所、宜蘭外海漏油事件的部落客報導、抗議聯合報歧視精障者、樂生療養院影像串連,才更符合「弱勢者」這個關鍵概念?

那麼,像BLOG這種平台、部落客這種自我認同,又在網路社會運動中起什麼樣的作用?
  • 引述 :『完整地說,我要講的,是「我們可以協助社區產業型的組織『行銷』方面的問題」。解決行銷問題,不等同於動員、洗腦、教育。所以我在「俱樂部」這篇提出,在解決行銷問題的過程中,應形成獨立運作的消費者組織,一方面以集體力量解決運動者行銷(及衍生金流、物流等問題)的困難,一方面可以監督運動者,避免運動者以行銷的力量進行盲目的動員。』

  • 引述 :『越來越廣大的blogger群,接下來在社會運動裡可以扮演什麼積極的角色,又不會影響到平日的生活?就我比較熟悉的範圍內,我覺得可以發展出一種綜合「後援會、俱樂部與消費者組織」的綜合體,這可以幫上目前台灣一些社區組織許多忙。』

  • 引述 :『網路有一種特性叫做跨時空形成討論,我今天貼你可以明天看後天回,另一種特性叫做匿名性,這些和傳統的溝通方式的不同,本可拿來深耕任何一個議題。網路本身是文字與圖像的堆積,正好可以拿來當有利的意識形態鬥爭場域和組織工具,而不只是行銷通路。』

  • 引述 :『談到網路與主流媒體,來談談我對〔與媒體對抗〕這個站的想法,在發展初期,此站讓我挺振奮的,他們動員網友針對主流媒體的報導來抓蟲,也針對過荒唐的政論節目(例新聞夜總會)向廣告主施壓奏效,這麼幹,確實能呈現更多面向,也能跟媒體對抗,或者,也能更迫近真實。但發展至今,該站已經同樣的失去了多元性,已經變成(至少我這麼感覺)台灣民族主義同樂會,他們,用跟他們批判的媒體同樣的手段跟方法跟沒有餘地的肯定語句,在限制真實的樣貌。』

  • 引述 :『在這麼多的研究資料中,本研究的結果在社運參與者方面的個體研究,較能獲致結論,明顯可見的是,網路對於以身體特徵為主要區隔的弱勢族群(如同志、殘障者),其線上運動力的發揮較能獲得虛擬權力的挹注,但社經地位低、知識水準較差者,近用網路的可能性就大減,而社運團體若不能凝聚線上社運對象的社群意識,社運議題在網路上可能被注意到的機會,就只有隨著大眾媒體或輿論對其關照的強弱而增減,綜觀國內社運上網的未來,其實還有很大的發揮空間。』

  •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