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創新與社會設計:廚房就是實驗室


COVID19疫情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習慣。避免外出,減少實體活動,「居家空間」成為我們一天生活的重心,飲食模式與學習方式都不同以往。台灣社會本常外食,但在疫情升級,餐廳禁止內用後,許多餐廳推出meal kit(料理懶人包) 把生鮮食材、料理半成品與食譜捆綁在一起,還有料理步驟可供參考。除此之外,當人們因為疫情去不了市場時,許多本應上桌的農產品也得另尋銷售管道,行之有年的「一籃菜」,疫情期間成了各家農會、通路、小農的新出路,上至地方政府,下至民間都動員起來賣蔬菜箱。最後,疫情時期的遠距教學也讓許多原本得在實體進行的課程必須重新設計成為以教材包搭配線上互動的進行方式

然而,可惜的是,即時我們都聚在家裡,但「作料理」跟「學東西」仍被視為不相干的兩件事。大人在廚房打開紙箱製作餐點的時候,可能時不時地對著客廳大喊:「打開你的教材包,注意老師在線上說的話,不要進廚房!」我們,在一起孤獨。

所以,沒有沒有可能,當這些裝著懶人料理、生鮮食材、學習教材的「紙箱」在保持社交距離的大疫之年,成了我們與外界相互交往的媒介,我們能重新設計,讓這些送到家裡的出貨紙箱成為居家學習的遊戲教案?讓廚房成為科學與文化的實驗室?讓食物成為我們認識另一個地方、另一種文化、另一群朋友的起點?

是以,這門課將從這出發,分成三個主題與你一起進行這樣的「食材箱再設計」。

首先,我們會拆解環繞著學習的人、物、境,討論「學習之所以可能」是需要藉著哪些物件網絡得以組裝運作,而當我們想讓學習變得遊戲化、跨場域、跨文化時,物件、環境、人群之間的關係又會如何重組?然後,我們會進入相互交纏的兩條軸線,一邊是與擅長實境解謎的聚樂邦合作,理解遊戲教案設計的基本概念;另一邊是去依山傍海的宜蘭東澳找部落夥伴,認識部落生活中的食物(例如:飛魚乾)、文化與科學。最後,我們會把在部落的學習經驗,搭配相關資料研究,設計成一個放在食材箱中的遊戲教案,我們不但會與台北的家庭一起操作測試,也要把這學習成果帶回東澳跟部落夥伴一起分享。

這是一門會花費很多時間心力的課程,需要同學空出到東澳移地學習的一個週末,也會需要負擔移地學習的部分費用。這門課當然是個挑戰,對你對我對合作夥伴都是,但我們在實作中所獲得的學習反省要比待教室來得寬廣許多。對你對我對合作夥伴都是。

期待你的加入。讓我們跨越社交距離地,Aynomi。


《課程進度》

2/14:後疫情下的學習型態
  • Koskinen, Ilpo. and Hush, Gordon. 2016. “Utopian, Molecular and Sociological Social Desig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sign, vol.10. no.1., 65-71.
  • 林日璇、林鶴玲、黃厚銘,2021,〈遊戲研究〉,《中華傳播學刊》第40期:頁115-142。
  • 藍佩嘉,2019,《拼教養—全球化、親職焦慮與不平等童年》,台北:春山。

主題一:不同角度理解學習

2/21:如何組裝不同物件?
  • 黃瑄怡,2020,〈概念重建運動之接棒:課程研究的物質轉向〉,《課程研究》15卷2期:頁117-131。
  • Snaza, Nathan. 2016. Pedagogical Matters: New Materialisms and Curriculum Studies. New York: Peter Lang. 
2/28:二二八

3/7:如何連結不同空間?
  • Helfenbein, Robert. 2021. Critical Geographic of Educ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3/14:如何跨越不同文化?
  • 張瑋琦,2012,〈原住民成為有機專業農歷程的省思:知識、食物主權與身體規訓〉,《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第12期:第245~290頁。
  • 葉秀燕,2020,〈原食力:原住民飲食文化做為食農教育的社會實踐〉,《思與言》 58卷3期: P167 - 212。
3/21:小組探索(一):玩遊戲!


主題二:遊戲設計基本概念

3/28:遊戲設計

4/4:清明節

4/11:遊戲原理

4/18:遊戲架構


主題三:原型製作拼拼乓乓

4/25:遊戲擴展

5/2:小組探索(二):去東澳(4/30~5/2)

5/9:遊戲擴展

5/16:小組探索(三):使用者測試


主題四:帶著成果回到東澳

5/23:測試報告

5/29:D-Day

5/30:課程檢討

6/7:小組探索(四):回東澳(暫定)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