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消費,卻忘了文化

從我住的地方往下走,是台中有名的景點,國際街,半年前這街換了新名字,藝術街坊,大辣辣的招牌就聳立在巷子口。藝術街坊真的很有藝術,赭紅的柏油路旁鋪著灰白的碎石子,刻著藝術街坊的蛋型石頭很有秩序的順路延伸,假日的遊人坐滿平日空盪無人的咖啡店,咖啡店裡卻只有乾燥花的人工香味。

從你念的學校往上走,是台中的另一個景點,東海別墅,雖然沒有人知道別墅到底在哪。巷子狹窄,水窪遍地,空氣裡是黏人的油煙,呆板的日光燈招牌佔滿你的視線。用餐時刻,你混在學生堆中用雙腳或是摩托車站在攤販前塞滿整條巷子,就像從工業區出來的車子塞住下頭的巷子口一樣。

這兩條街,沒什麼不同,差別僅在於快可利的咖啡到了柏拉圖要賣220。

哦………消費文化!!好學的你連忙翻起昨天上課時的筆記,一條條地羅列起柏拉圖的空間設計是如何營造一個虛假的貴族氣氛,讓人自以為喝了一杯柏拉圖一號就能用膩得化不開的巧克力奶油包裹好脆弱的階級意識。你嚥了嚥口水,把左岸咖啡也扯了進來,痛斥起台灣的咖啡廣告是如何脫離了咖啡本質轉而販賣起一種都會人的孤獨感。一輛98年的CEFIRO把你擠到東海西門町的招牌旁,你提高了語調,提醒朋友更別忘了汽車廣告根本就不再談汽車的功能,而是在塑造一種理性和平的中產階級新好男人優質家庭觀,手機廣告就差多了,它們還在功能的階段。我們都是在消費符號,不是在消費物體本身,這就是資本主義。挑眉,用你一貫的左派情調。

你注意到了嗎?一弄口的雞蛋糕不見了,那個喜歡炫耀他家是嘉義有名的雞蛋糕家族的捲髮老闆,早在攤位被拆掉前,就已沒了蹤影。我想你不知道這件事。就像你不知道老闆的雞蛋糕是紮實的,其秘訣在於新鮮的鴨蛋黃和烘烤時的溫度調節。你從不知道這些事。不想。

然而,我的朋友,消費文化難道就只是這樣嗎?如果消費文化的霸權邏輯這麼容易就被你拆穿的話,資本主義又何曾有你所宣稱的無上力量?如果消費文化總是這麼輕飄飄的浮在空中,它又如何能操弄一個人的真實生活?你手上的那杯快可利,難道就不是消費?難道就沒有符號?

還記得你的外國偶像每次一來台灣,就吵著要去士林夜市吃生炒花枝、喝珍珠奶茶,你笑他們把土產當特色,卻忘了對他們而言這些就是台灣。如同中國存在於鼎泰豐的裊裊炊煙。不論你願不願意,花枝珍奶小籠包,都以一種符號的姿態存在著。問題是它為何被你忽略了?

後門一出來的老王記,當年是用幾片木板架起他臨時的牛肉麵攤,可等你來時,木板已變作隔間分租給不同的攤販,而東犁茶坊旁的雞派滷味烙餅現炒,本來也都是小推車,但現在不只有了牆,還有了遮雨的小浪板。你在消費,卻丟掉了他們的符號,因為你以為他們沒有文化。可你是否曾想過,為什麼這些出身臨時的,最後都成了永遠呢?

攤販當然是符號。他們往往將用同樣的原料作成不同的食物,然後貼上當前流行的符號再賣給消費的你(樓下的拉麵攤不就成功的將京都奈良和豬骨拉麵扯在一起,雖然你明明記得這攤子上星期還在賣溫州大餛飩和韓國泡菜鍋)。攤販當然有文化。他們的型態雖是臨時的,心態卻是永遠的,而這正好是台灣文化最深層的一部份(這道理你自然是懂得,不然你不會在考上大學那年嚷著要父親把頂樓加蓋,好讓你有片屬於自己的地方)。攤販的消費文化和符號就這麼擺在你的眼前,可你卻看不到,還這麼理所當然的抹去章魚丸上頭的柴魚和芥末,然後一口吃掉(卻忘記去問來自大阪的章魚燒怎會由住在清水的小丸子來代言)。這些貼近你生活的瑣碎之物你全沒看見,眼睛只是死盯著旁人身上的路易威登碎碎唸。你到底看到了什麼?

藝術街坊和東海別墅有什麼不同?沒什麼不同。開在藝術街坊的那些所謂個性咖啡店,不過是裝潢較貴的白領攤販。他們和老王記一樣把房子給打出去然後在鐵皮上漆上白油漆說這是後現代理性簡約風格,和京都豬骨拉麵一樣用塞風煮咖啡然後在上面鋪奶油跟你說這是義大利卡布奇諾。他們從來沒有真的想把他們的宣稱變成一種生活真實的存在著。他們當然是符號,不過你要記住,是建立在攤販性格上的符號。而正是因為攤販的存在,你才會如此順服的接受這種消費文化的符號操弄。

你知道嗎?當我離開藝術街坊時,我會懷念起一弄口的雞蛋糕老闆。懷念他那有著燙疤的手指分毫不差地烤出外酥內軟的口感,懷念他認真的告訴我他教出了多少徒子徒孫在大台中地區的個個夜市,懷念他在我等待的時候會先撿出幾個剛烤好的雞蛋糕讓我暖暖身體。

你不會在乎他有沒有名字。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