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熱浪中比賽:從FIFA氣候盲點報告看運動賽事的氣候風險與未竟責任


2022年夏天,英格蘭職業足球聯賽的一場季前熱身賽中,氣溫高達攝氏36度,場邊球童和觀眾頻頻出現中暑症狀。2023年,卡達亞洲盃預賽在40度高溫下舉行,球員多次躺地要求灑水降溫。環法自行車賽2022年的山區賽段甚至動用灑水車為柏油路降溫,避免瀝青熔化導致選手打滑。而這個夏天席捲歐洲的熱浪,也讓溫布敦網球賽必須啟動「高溫規則」以保護球員健康。

運動生態學者 Madeleine Orr 的專著,Warming Up: How Climate Change is Changing Sport》就已指出,運動與氣候的關係早已不只是比賽取消或延期這麼簡單。極端高溫導致選手表現失常、健康風險增加,觀眾體驗與安全也深受威脅。而對主辦城市與賽事組織者而言,更是一連串基礎設施、交通調度、緊急應變、碳排壓力與公共信任的綜合挑戰。

換句話說,氣候變遷讓運動賽事的舉辦條件正在改變,但這些改變不只是溫度計上的數字,更是全球體育賽事需要面對的現實與責任。越來越多賽事組織開始導入「碳盤查」(GHG Inventory)作為管理工具。透過碳盤查,主辦單位可以系統化地理解一場賽事的排放來源,包括:場館營運與用電(範疇一)、交通與後勤(範疇二)、觀眾與供應鏈的活動(範疇三)。但其中最棘手也最常被低估的,就是「球迷的移動」,這個牽涉廣泛、難以量化、幾乎無法管制的排放來源。事實上,在 Guardian 之前的報導中,Green Sports Alliance 的專家就已經指出,一場體育賽事 65%–80% 的碳排放可能來自觀眾的交通往返。

日前,由 SGR(全球責任科學家)與 EDF(環境防衛基金)發表的《FIFA’s Climate Blind Spot》報告,正是針對這一盲點提出有力批判與科學揭露的代表性文件。


報告重點:全面揭露未來三屆世界盃的排放與風險

2026年起,世界盃將從32隊擴張為48隊,賽事場次從64場增加到104場。這不只是觀賽體驗的升級,也是碳排總量的升級。根據報告推估,2026年北美世界盃的總排放將達900萬噸CO₂e,是過去四屆平均的兩倍,若加計航空非CO₂效應甚至可達1500萬噸。2030年(西班牙、葡萄牙、摩洛哥+南美揭幕戰)與2034年(沙烏地阿拉伯)也分別為610萬與860萬噸,遠高於過往水準。

而這些碳排有85%以上來自於航空運輸,也就是選手、工作人員、球迷因跨洲移動與主辦城市間長距離飛行所產生的排放。報告模擬不同地理佈局發現:目前這種分布式、多中心、洲際開球的賽制,將排放推向不可逆的高原值。

本報告最具突破性的貢獻,在於其方法論的三項創新設計:

  1. 溫室氣體排放估算(GHG Estimation): 將排放分為三類:航空運輸、新場館建設、其他來源(如住宿、地面交通、餐飲等)。尤其在場館建設方面,報告參照奧運會慣例,計入全部生命週期排放,而非像FIFA過去僅估算營運期間排放。航空部分也區分「標準估算」(乘數1.7)與「高估算法」(乘數3),反映最新氣候科學對高空排放的暖化潛勢評估。

  2. 贊助商引致排放估算(Induced Emissions): 創新性地估算如Aramco、Qatar Airways等贊助商因曝光度提升而擴大銷售所帶來的間接排放。例如,報告估算沙烏地阿美因2026年世盃贊助將引致約3000萬噸CO₂e的排放,甚至高於整場賽事本身的直接排放。

  3. 氣候風險評估(Climate Risk Assessment): 評估2026年所有16個主辦場館的三項氣候風險:高熱壓力(以WBGT衡量)、洪水脆弱性、極端天氣暴露。其中8座球場被認定為高風險區,4座(如達拉斯、休士頓、邁阿密、洛杉磯)為「需立即介入」場館。

報告指出,如果依照目前賽制與城市規劃繼續進行,FIFA將不可能達成其2030減排50%、2040淨零的承諾。更糟的是,這種失信會導致全球對體育永續的信任危機。

環境科學家與運動生態學者對此報告的評價表示肯定,普遍認為其不僅數據透明、計算模型完整,也揭露了過去FIFA「永續宣稱」的薄弱根基。球員工會FIFPRO更進一步呼籲FIFA重視員工福利,例如導入「高溫紅線」機制,只要濕球溫度超過28度,就應啟動比賽中斷與降溫程序。


其他賽事怎麼做?

與FIFA對照,其他大型賽事與職業聯盟在氣候行動方面已有具體實踐,尤其在以下三個方面:場館韌性、選手保護、球迷移動。

  • 場館設施的調適升級:美式足球NFL多數場館已針對氣候風險做出升級。像是邁阿密的硬石體育場設有遮陽棚與颶風防護,紐奧良的超級巨蛋也強化了備援電力與防洪系統。MLB德州游騎兵隊更因應酷暑,將新球場設計為全空調室內場館。在賽車領域,F1於2023年卡達站發生多起車手中暑事件後,決定將隔年比賽調整為11月舉行,並導入車手冰背心、移動降溫站等裝備。環法自行車賽則早有極端氣候協議,2022年甚至出動灑水車冷卻路面,並於2023年新增高溫門檻分類與即時應變流程。
  • 運動員健康管理:MLB與NFL長年設有熱浪訓練守則,包括強制補水、體溫監控、訓練時段調整等。NFL夏季訓練營會在每節訓練後強制休息降溫,並提供冰水與電解質。F1與UCI環法賽則進一步設立生理監控設備,像是皮膚感溫貼片、汗量偵測與動態體溫評估。許多隊伍也在賽後設立「降溫帳篷」讓選手快速回溫,並延後賽後媒體應對時間,優先處理健康恢復。
  • 球迷交通與碳排管理:2024年德國歐洲盃全面實施 KombiTicket 機制,球迷持票可於比賽前後36小時內免費搭乘德國全境火車與市區交通。巴黎奧運也將提供觀賽日地鐵一日票。NFL超級盃自2000年代起就盤查整場賽事碳排,並購買碳權抵消,包括觀眾航空旅行部分。2023年更設有碳錢包APP,觀眾可自願補償自己的碳排。F1則設定明確目標,2030年前將觀眾交通排放降低75%,目前已在每場比賽中盤查球迷抵達方式,並要求主辦城市提供低碳交通方案(如電動巴士、接駁火車等)。

這些實踐表明,當賽事組織者願意正視氣候風險,從場館設計、醫療配置、交通規劃到排放透明度,各種行動都不再是理想口號,而是系統性的賽事設計工程。總的來看,NBA、MLB等聯賽型賽事主要透過城市基礎建設(公共交通接駁)與活動倡導(宣傳綠色交通)來影響球迷行為;NFL、F1這類重大單次賽事則開始導入碳盤查抵消機制,將球迷移動納入總排放管理並公開透明。F1更進一步制定了量化指標監測每場比賽球迷交通模式 。在這方面,FIFA過去的作法相對落後。據報告所述,FIFA直到近期仍未完全把球迷航空旅行算入其官方碳盤查。


為何FIFA無法積極行動?

儘管FIFA擁有龐大資源與全球影響力,卻在永續行動上顯得遲鈍甚至消極。這份報告與學界批評指出了三大結構性困境:

這些問題的核心不是缺乏工具,而是缺乏動機。沒有強制揭露、沒有政治壓力、也沒有球迷組織形成持續監督,FIFA在制度上沒有理由對現行高碳模式說不。


從揭露到轉型:下一步怎麼走?

FIFA的盲點並非不可逆。若要真正實現體育永續,未來的國際賽事可以考慮以下幾項制度性改革:

  • 透明排放盤查與獨立審核:比照巴黎奧運或F1賽事,建立實時「碳儀表板」,每一場比賽即時揭露能源、交通、贊助與排放數據,並接受第三方審核。

  • 主辦資格氣候門檻:僅允許具備再生能源比例、公共運輸覆蓋率與氣候調適能力的城市與國家申辦世界盃。

  • 贊助商綠色審查:禁止與化石燃料、高碳航空、高污染產品等企業簽訂贊助契約,或至少設定排放上限與綠色轉型承諾作為前提條件。

  • 賽制設計去碳化:將分組分區模式固定化,並集中決賽週於高韌性場館,減少跨城市飛行與後勤排放。根據 Sport Ecology Group 模擬,若把小組賽固定在三國各 4 – 5 城、並集中決賽週,球迷與隊職員航空里程可降 30% 以上 。


結語:在熱浪中踢球的意義是什麼?

從《FIFA氣候盲點報告》的科學揭露、其他運動聯盟的行動實踐、到制度悖論的反思,我們得以更全面理解體育與氣候的交會場域。當足球走進熱浪、走進風災、走進乾旱與淹水的世界,這不再只是比賽本身的問題,而是我們怎麼設計比賽、怎麼設計制度、怎麼設計未來的問題。我們不該再問「可不可以辦比賽」,而是該問「怎麼辦得合理、負責任、有未來」。若足球無法適應氣候,那或許不是球迷的失落,而是整個制度的失能。

真正的永續運動,不只是減碳,而是願意放慢、願意縮小、願意從結構重新設計。哪怕這意味著我們不再擁有那麼多比賽,那麼多飛行,那麼多瞬間的歡呼。但對面對氣候危機這時代,唯有留下能持續的,才值得延續。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