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生活



回到台灣這一兩天,有點不習慣,尤其是擁擠的街道。從我住的地方到圖書館,明明是有人行道可以走的,可是因為上頭有攤販店家機車拖把玩具流理台,所以我仍舊得走在大馬路上。
有時候,難免會抱怨起行人在台北的不受尊重,然後小小地懷念起新加坡乾淨寬敞的人行道。
如果說,台北的街道是full的話,那麼新加坡就接近empty了。

回想我在新加坡的經驗,除了一些特定的觀光區(牛車水、小印度、烏節路、Sherton Way)之外(這些地區都是舊市區),新加坡的街道立面幾乎是空白一片。或者說,離開小販中心之後就是空白一片。所有的組屋一樓長的都一樣,迷路是正常的。

新加坡政府習慣把所有的商家都集中起來,放在捷運站或者公車轉運站附近的mall裡頭,彷彿離開這些地方以後,你就只要心無旁騖地走回家就好了,不要期待在巷口買包鹽酥雞,或是在巷尾帶一杯珍珠奶茶。於是,散步沒有驚喜。

即使是在觀光區,街道生活也不是那種自己長出來的,而是符合URA標準格式所設計出來的必然樣式。設計的原則是:生產一種為觀光而存在的歷史感。更甚者,乾脆用一整個玻璃屋把這塊街道都包起來,這樣就更能給人一種舒服涼爽整齊清潔的街道生活了。

我突然想起那個晚上,KC一連說了兩次:but Taipei has stree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