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d做為一種社會運動



因為下星期要去新加坡開一個會,所以最近常常在想是不是可以趁著回英國時可以在機場退稅,乾脆去買一個ipod來玩玩。不過,雖然ipod的功能越來越多,但一想到它的電池,就打消念頭。剛好這幾天看到一個新聞:sony「終於」發表可以直接對應mp3的network walkman。忍不住有些想法。

從ipod問世以來,不管你喜不喜歡它的造型,ipod的確掀起一陣旋風,並且也改變我們對於「隨身聽」的看法。甚至,隨著各個位ipod量身訂做的耳機、喇叭、天線、麥克風、皮套、外套、襪子,一一出現時,你不得不懷疑:ipod是一個產業。ipod的影響力甚至展現在imac的新造型上。當然,也有很多所謂「ipod殺手」的出現。但問題是,這些新出來硬碟隨身聽,功能明明比ipod好、造型也比ipod眩、續航力也比ipod大,但是ipod仍然穩站龍頭。甚至,你越是以ipod為假想敵,顧客越是記得ipod,而不是你。為什麼呢?

apple執行長Jacobs堅稱:「ipod不是靠流行才成功的」。這話是正確的。因為,ipod開啟的是一個全新的市場。這個市場是建立在大量的通勤人口、習慣邊走邊跑邊聽隨身聽、電腦裡有很多mp3、薄型硬碟成本下降這些基礎上。嚴格說來,apple並沒有為ipod開發什麼新技術(連滾輪技術都是別人的專利),但是它成功了反轉一個既有市場的世界觀。美國柏克萊大學社會學系教授Fligstein在他那篇Market as politics中寫到:「每一個新市場的出現,都像是一場新的社會運動。在這運動中的領頭者他塑造了整個市場的世界觀與思維,而這正是他能夠獲得穩定利潤的原因」。ipod就是最好的例子。

相較之下,sony最近十年的表現就讓人十分失望,不但在pc市場沒有表現,就連一向是sony天下的walkman市場,也慘敗給apple(在同一篇文章,Fligstein也說:「改變既有市場規則的行動者,往往不是該市場原有的行動者,而是來自鄰近市場)。我個人覺得,sony失敗的原因在於過度在乎建立新的市場規格。回想sony從MD以來,不知道已經作出多少讓人記不清楚的新音樂格式了,但是卻沒有一樣造成流行。雖然說規格的制定者能夠賺取「技術租金」的暴利,但是當產品沒有衝出足夠的數量時,規格並沒有辦法帶來租金。不管你有多好的造型都一樣。而sony此番推出可以「直接使用」mp3的walkman,無疑是承認它過去幾年在這個市場的錯估與失敗。

此刻,台灣的pc業者開始創造自有品牌,並且個個宣示要以sony做為學習的對象。當然,台灣廠商這幾年的產品在設計和創意上,要比過去好得很多。但是,sony當年之所以能以walkman、ps2掀起熱潮,其基礎並不單單是造型而已,sony在當時的確握有某些重要的技術規格。而台灣廠商呢?面板技術可以成為資訊產業關鍵的技術規格嗎?在這樣的情況下,ipod的成功,或許更值得台灣的學習。

Comments

豬小草 said…
這篇文章的回應恢復正常了。歡迎各位回應喔!!
豬小草 said…
我想,如果從Fligistein的角度來看,不管是哪種商品市場,廠商「控制概念」的轉變就是一場社會運動。只是消費市場的變化總是比較容易注意到的。

關於啟發,我以為是啟發你「每個博士生都要有個blog」呢~
豬小草 said…
Don't you see its beautiful white box? They use the ibook and wait for the grand new opening of Apple Store in London~oh, i wish i have enough money to buy things t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