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anakan

peranakan,馬來文,直譯為「下一代」,用來形容十九世紀以來住在新加坡島東邊katong地區的「土生華人」。由於明朝海禁,無法回鄉,來自中 國東南沿海的華人遂與當地馬來族女子通婚,故其生活習慣、飲食風格與語言結構融合了華人和馬來傳統。英國殖民時期,由於殖民政府需要能通當地各族語言的人 助其統治,精通華語和馬來語的peranakan於是成為殖民者最好的助手。經濟加上政治,peranakan在殖民時期出現不少富商,今天在 katong地區,還能看到這些富商當時所居住的融合西洋、印度、馬來、中國各種建築語彙的別墅。甚至,整個katong所展現出來的那種「悠閒」的街道風情,也跟新加坡其他地區很不相同。

某種程度上,peranakan的在殖民時期的角色跟今天的新加坡很像。當然,我並不是說新加坡是歐 美國家在亞洲的買辦,而是說,由於新加坡「多種族、多語言」的特性,加上他們的英文能力,使得新加坡可以成為歐美國家在亞洲進入各個不同國家「最好的夥伴」。回顧新加坡的發展歷史,新加坡政府也頗為擅長利用這種位置,asean、中國、印度,新加坡政府在不同時期強調新加坡不同的「特色」。建國初期,由於新加坡處在一個複雜的地緣政治之下,因此政府極為刻意淡化其「華人國家」的特色,甚至是用「現代化/西方化」來突顯其與四周國家的不同,以便吸引歐美國 家的合作。這樣操作的結果,致使新加坡雖然是多種族國家,但看起來卻像一個不折不扣的西方國家。

那天,在研討會的一角,我們幾個來自不同國家的人聊開了。KC說:「我們新加坡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國界,所以各種力量的衝擊很容易進來;沒有mother land,所以我們沒有可以回去的地方,於是沒有傳統」。來自墨西哥的Lili聽了猛點頭,並且談起墨西哥內地是如何幸運地保留了墨西哥的傳統文化。KC 看看來自泰國的MO說:「所以我們很羨慕泰國阿,這麼長的國界」。MO說:「那我們租給你們一段好了」。我問KC說:「那singaporean到底算什麼呢?是一種公民權?還是一個新民族?」

KC苦笑地說:「我也不知道,你告訴我好了」。

於是,當我看到新加坡旅遊局的旅遊手冊介紹peranakan的文化為融合各家所長,並把katong稱為small singapore(新加坡縮影)時,我也不禁苦笑了起來。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