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21-Singapore,2004

還有幾個小時,就要坐飛機離開新加坡了。就利用出發前的時間跟大家簡單的談一下這次參加RC21的心得吧。RC21是國際社會學會(ISA)下面的「區域與城市委員會」(Region and City),成員以歐洲學者為主,涵括社會學、地理學、都市規劃等不同的背景,因此在研討會上常常會看到很不一樣的paper。當然,paper品質有好有壞,所以常常會在會場裡看到人來來去去。這對心臟不好的發表人是很大的壓力。而因為場次很多,常常會有「衝堂」的問題,這時候要是走不掉的話,心裡總有:「另外一場一定很好玩吧~」的遺憾。

這次RC21在新加坡的會議主題是PATHS OF URBAN CHANGE議程在這。不過,會議主題其實不是那麼重要,重要的是去看是不是有那些人把某個session給包下來做為他們發表近期合作研究的場次,通常這種session因為焦點集中,會比較好玩。以這次為例,Friedmann跟Dagulas就有一個mega project & civil society的跨國合作團隊發表。(一個主題、三個場次、十二篇文章)。不過,因為這個場次的發表人多半是地理學和都市規劃,所以聽了兩場之後的心得是:現象有趣,但是但理論和分析上不夠深入。

我自己參加的場次是由Kuniko Fujita和Richard Hill主持的learning city,這個場次比較偏向經濟議題。可怕的是,Fujita和Hill居然發表了一篇長達一百多頁的東京創新體系研究(我有跟他要pdf檔)。Learning city這主題有四個場次共十五篇文章,其中有兩篇我個人覺得頗值得後續注意。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the global economy: global and local impacts//Kevin O’Connor

這篇文章是在談澳洲兩大城市,墨爾本和雪梨,在全球教育產業裡面的重要性。這篇文章看起來比較像是初步分析,所以現象描述佔大部分。文章指出,澳洲的海外留學生數量是世界第三大,僅次於美國和英國,學生來源與美國相仿,多是來自亞洲國家(歐洲是英國主要留學生來源)。跟美國不同的是,留學生在澳洲多半集中在墨爾本和雪梨兩大都市,這當然跟澳洲學術機構集中在這兩個城市有關。在全球城市留學生數量上,紐約第一、倫敦第二,墨爾本和雪梨分居三四。

這篇文章值得觀察的地方在於:1.這種從P.J.Taylor開始以「產業網絡」做為分析基礎的研究,對全球城市的討論會帶來什麼改變?2.當某些城市,例如新加坡,開始以吸引「知名學府跨國設校」做為進入教育產業的方式時,這種做法對城市本身會有什麼影響?3.如果我們就「就讀科系」再做細步分析的話,會有什麼有趣的東西出現呢?比方說,全球MBA產業的分佈狀況?

Knowledge-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 (KIBS), innovation and the competitiveness of European Metropolitan Areas: a comparison of some large English and German Cities.//James and Strambach

這篇文章是James Simmie跟Simone Strambach兩個學者的合作論文,是英國與德國的比較研究。在這篇文章裡,作者自己定義一個「知識密集商業服務業」(Knowledge 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然後分析在英國和德國境內主要城市裡KIBS的分佈狀況。當然,這篇文章主要是在描述比較結果,比較少解釋為什麼不同(我有跟作者要ppt跟pdf檔案)。結果發現,在英國,kibs的「集中化」情況很明顯,主要集中在倫敦,曼徹斯特跟Bistrol則是以明顯的位居二三,至於其他城市kibs的聚集現象則不突出;但是在德國,KIBS「專門化」的情形很明顯,也就是每個城市都有它特殊的kibs利基與聚集,而不是聚集在單一城市裡(有其他學者說這跟德國近年分散柏林合法蘭克福的某些功能到其他城市有關,這點待深入分析)。當然,這篇文章也就kibs與經濟表現之間作了迴歸分析,發現kibs聚集度越高,該城市經濟表現越好(有個學者問:「那為什麼英國總體經濟表現反而比德國好?」)。

這篇文章值得觀察的地方在於:1.要怎麼在分析概念上把KIBS跟APS(Advance Producer Service)作區分呢?金融業在kibs裡面有特別的重要性嗎?2.如果把kibs的分部狀況,跟各地區「製造業」的情況放在一起看,會不會更能解釋英國與德國為什麼不同呢?

最後,我必須說,跟國內研討會很不同的地方是,國內研討會多半是大家穿得整整齊齊的,可是沒有什麼刺激的討論。但是在這裡,雖然每個人都穿著polo衫、帆船鞋,可是在議題與觀點的爭論上,卻是真槍實彈、火花漫天。讓我覺得:花這麼高的註冊費,真值得阿~

RC21,我們明年七月,巴黎見。

Comments

Anonymous said…
嗨!!您好:)

我對Simone Strambach的這篇文章很有興趣
不知道您方便寄給我嗎??
u8805141@cc.chu.edu.tw
或是哪裡可以查詢到這一篇呢??
豬小草 said…
對不起,我剛剛找了一下,這個檔案似乎被我弄丟了。我剛剛在GOOGLE SCHOLAR找了一下,並沒有這篇文章,但是你可以找到Simone Strambach之前談KIBS的一些文章。

che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