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一夥人,從極黑到極白,必須自己搭著二十四小時的火車前往北印度的金融城市孟買(Mumbai)。坐在狹小擁擠的二等艙中,我們這群外國人常是許多乘客的焦點所在,雖然在好奇的注視下有些惶惶不安,但是,大部分的印度人都是友善的,常會主動與我們分享他們手中擁有的食物。如同UTC的教授所言,印度社會仍保有耶穌時代的民情,只要你/妳在公開場合打開自己的食物,都意味著要與人共享。因此,在火車上,我們可以與各種宗教和階級的印度人共食、共寢,偶爾必須留意乞丐專家的討食,試圖給點錢或食物讓他/她離開,或是堅持對他/她說NO。如同UTC的教授John所言,即使有夠多的錢可以坐飛機,但是,一旦缺少火車經驗(尤指次等艙),就不算體驗真正的印度生活,換句話說,火車經驗乃是進入印度真實所不能或缺的首道關卡。
基本上,整個城市體驗的規劃是由一基督教機構的社會行動組織(BUILD)所設計,而這個組織正是印度城市宣教運動(Urban Mission Movement)和社會行動的先趨者。雖然,目前的城宣運動因為印度的社會轉型、全球化的影響和教會現狀的改變而走到改革的分水嶺,必須尋求新的突破與方向,但是,因為這個組織對於社會行動的長期投入,使得我們仍有機會搭著城市宣教運動的末班車,進入貧民窟、紅燈區、街童收容所、愛滋中心、夜總會,看到他們企求社會改變的努力。
抵達時已是八月下旬,其時的孟買正是雨季的末了,前一秒鐘陽光普照,後一秒鐘傾盆大雨,聰明的裝扮永遠是要便於躲雨、禁得起泥濘的扮樣。在溽暑中,一夥七、八個人擠在一輛小小吉普車,穿梭在坑坑洞洞的孟買街頭,走進垃圾滿山高、老鼠死街上的貧民窟,看到繁華背後的街角景觀,未經傳媒渲染的孟買人民。這裡的人民沒有資訊科技的光環、金融運作的能力,有的,只是雙絕對奮鬥、戮力向前的肯定眼神,超時工作、疲累不堪的身軀;有的,只是無奈、絕望和空洞的表情,咬緊牙關、忍受家暴、對抗無能政府的婦女。在這裡,充滿著無聲的吶喊和求助的神情,一連串的孟買現實讓我不禁要問,做為一個「人」的基本尊嚴和人權究竟在哪裡?!
問題沒有答案,但是,問題卻在一個又一個委身者中找到答案的方向。在全世界,Mother Terasa是知名的印度人權行動者,但在印度,她並不是唯一的委身者。有許許多多願意委身,與受壓者站在一起,不是用信仰術語,不是站在主日講壇,而是用每天的行動和生命的代價來幫助他/她們的神職人員。這群人或女或男,或信仰天主或口稱上帝,她/他們深入群眾,服事每一個最微末的肢體,無論服事對象的宗教信仰為何,她/他們都以「培力(empowerment)」作為社會行動的最高目標,一連串的計畫和實施方案都是為了要喚醒沈睡的心靈,幫助這些人發展出自己的行動團體,栽培在地的領袖,最後可以獨立運作,不需要他人幫助,因為只有她們知道自己的需要。換句話說,她們要給的是「動力」和「動機」,而這,不就是只有在耶穌基督裡面的信仰才可以給的!
什麼是如芥菜種的信心,就是那個看似微小,但持續生長,充滿爆發力和與影響力的信仰生命。同時,透過她們的行動讓我更加確信,信仰的意義不是教條和儀禮,而是真正的活水,不但能給予盼望、並能滋潤久旱的乾涸心靈。那些,不是聖經故事,是許多人每天正在經驗的生活。
基本上,整個城市體驗的規劃是由一基督教機構的社會行動組織(BUILD)所設計,而這個組織正是印度城市宣教運動(Urban Mission Movement)和社會行動的先趨者。雖然,目前的城宣運動因為印度的社會轉型、全球化的影響和教會現狀的改變而走到改革的分水嶺,必須尋求新的突破與方向,但是,因為這個組織對於社會行動的長期投入,使得我們仍有機會搭著城市宣教運動的末班車,進入貧民窟、紅燈區、街童收容所、愛滋中心、夜總會,看到他們企求社會改變的努力。
抵達時已是八月下旬,其時的孟買正是雨季的末了,前一秒鐘陽光普照,後一秒鐘傾盆大雨,聰明的裝扮永遠是要便於躲雨、禁得起泥濘的扮樣。在溽暑中,一夥七、八個人擠在一輛小小吉普車,穿梭在坑坑洞洞的孟買街頭,走進垃圾滿山高、老鼠死街上的貧民窟,看到繁華背後的街角景觀,未經傳媒渲染的孟買人民。這裡的人民沒有資訊科技的光環、金融運作的能力,有的,只是雙絕對奮鬥、戮力向前的肯定眼神,超時工作、疲累不堪的身軀;有的,只是無奈、絕望和空洞的表情,咬緊牙關、忍受家暴、對抗無能政府的婦女。在這裡,充滿著無聲的吶喊和求助的神情,一連串的孟買現實讓我不禁要問,做為一個「人」的基本尊嚴和人權究竟在哪裡?!
問題沒有答案,但是,問題卻在一個又一個委身者中找到答案的方向。在全世界,Mother Terasa是知名的印度人權行動者,但在印度,她並不是唯一的委身者。有許許多多願意委身,與受壓者站在一起,不是用信仰術語,不是站在主日講壇,而是用每天的行動和生命的代價來幫助他/她們的神職人員。這群人或女或男,或信仰天主或口稱上帝,她/他們深入群眾,服事每一個最微末的肢體,無論服事對象的宗教信仰為何,她/他們都以「培力(empowerment)」作為社會行動的最高目標,一連串的計畫和實施方案都是為了要喚醒沈睡的心靈,幫助這些人發展出自己的行動團體,栽培在地的領袖,最後可以獨立運作,不需要他人幫助,因為只有她們知道自己的需要。換句話說,她們要給的是「動力」和「動機」,而這,不就是只有在耶穌基督裡面的信仰才可以給的!
什麼是如芥菜種的信心,就是那個看似微小,但持續生長,充滿爆發力和與影響力的信仰生命。同時,透過她們的行動讓我更加確信,信仰的意義不是教條和儀禮,而是真正的活水,不但能給予盼望、並能滋潤久旱的乾涸心靈。那些,不是聖經故事,是許多人每天正在經驗的生活。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