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的襲擊!

這期經濟學人有一篇文章《Newspaper struggles online》,在分析BBC對英國報業的衝擊。簡單整理如下。
過去BBC跟報業的市場是沒有重疊的,但網路的出現使得雙方開始在website上成為競爭者。然而,面對BBC的挑戰,傳統報業的表現其實是一踏糊塗。BBC在網路技術上的起步甚早與用心學習當然是一個原因,而另一個原因則在於這些報紙編輯不知道如何在網頁上擺放圖片圖表會有比較好的效果。相較之下,自己有電視節目的BBC對畫面的掌握,就出色很多。

傳統報業另外面臨兩個困境:一是紙本讀者大幅減少,新一代的更習慣從網路上取得資訊,而非看報紙;二是由於大多數的訪客停留時間過短、瀏覽頁數也少,因此網路廣告的業務多半流向YAHOO和GOOGLE,而註冊閱讀新聞內容的人也不多。這樣一來,當BBC把報紙的讀者帶走之後,報業將更難吸引人停留在房地產、個人理財,這些過去廣告業務豐厚的版面。

不過,對於報業的困境,負責BBC新聞互動的主管則認為,BBC不是造成報業面臨困境的因素,相反的,BBC是更努力把自己的讀者帶到相關的新聞網站上。
看完這篇報導,我首先是好奇BBC在媒體市場裡的位置。當然,我對BBC這個公營媒體集團了解甚少,不過,難道都沒有人質疑BBC在「數位媒體」裡的壟斷地位嗎?或許有吧。只是不知道是怎麼個質疑法。不過,想到台灣公視的處境,BBC應該沒辦法在台灣生存。

其次,這篇文章裡面提到一個有趣的句子:「Part of the papers' problem online is that they're papers: they don't understand moving pictures and graphics.」。這句話似乎說明了在編排新聞「網頁」上,應該是用「畫面」來作為編排時的想像,而不是用「稿紙」。嗯,這點在最近數位時代的blog專題上應該很適切

再來,如果我們比較中時與聯合的網站版面的話,不知道可以看出什麼東西?我自己的感覺是,中時似乎是一直把中天新聞的報導強放到網站上(那怎麼不放點中天的綜藝節目呢?),然後把每篇報導都切切切切到讓人無法理解的細。相反的,聯合卻還是一派故我,用寫稿紙的方式在作網路媒體。當然,東森跟TVBS更糟糕。

最後,美國柏克萊大學社會學系教授Fligstein的那篇《Market as politics》真是越回想越覺得有意思。照Fligstein的分析,對一個穩定市場造成衝擊的,往往不是市場裡的主導者,因為他們已經習慣某種固定的世界觀與控制概念,他們的利潤與權力也是建立在那套已經穩定的世界觀上。相反的,挑戰往往來自另一個鄰近的市場,他們有類似的經驗,但是卻有不同的技術、想法與控制概念。他們所帶來的改變,就像一場社會運動。看看BBC對英國報業的挑戰,想想台灣新聞媒體的怠惰與落後,這篇文章值得一讀。當然,他的書寫的更好。

Comments

Anonymous said…
拿不考慮市場與利潤的BBC來批評台灣報業的網站,比較基礎不太平等。台灣人願不願意每年交六千元的收視費來作一個BBC?我那些新聞科系老師應該好好去調查一下。
Anonymous said…
我想,不光是你覺得拿BBC跟台灣報業比不平等,就連英國這邊的報業、電視都覺得拿BBC跟他們比不平等,有的電視業者甚至覺得BBC收的電視稅太高,卻又轉過來跟他們搶生意。

不過,台灣報業新聞網站的「難以閱讀」,是有目共睹的。我相信這跟台灣報業利潤的下滑有很大的關係。但不可否認的,這也跟他們對於「網路」的認識偏差脫不了關係。從這點上,我當然知道他們不是像BBC那種不用管廣告利潤的公共媒體,但至少在整個版面的配置上,可以學習一下人家的思考方式吧?我只是不懂,為什麼中時在版面上的學習對象不是BBC或衛報,反而是中國的媒體呢?而我之所以提到中時聯合,也不過是談「版面」這件事罷了。若真要比較整個運作,我也是拿公視跟BBC比,不會拿中時聯合跟BBC比的,只是你自己也知道那背後結構的不同。

「比較」是很難做到基礎點平等的,但問題是如何從比較中看處背後不同的結構吧?如果台灣報業老是說:「拿BBC跟我比不公平!拿NYT跟我比不公平!拿衛報跟我比不公平!拿ohmynews跟我比不公平!」那也就什麼都不用說了,我們就還是拿壹傳媒來比吧。

至於台灣人願不願意繳收視費給公共電視呢?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調查,我想應該有人調查過了。
Anonymous said…
補充一下,我最後那段「比..」,仍舊是在講「網站版面」的比較。若要講到新聞內容的比,那又是別的故事了。不過,我們的確也可以從網站版面配置的不同,看到背後思考方式乃至結構的不同。
petertc said…
中國時報是效法日本讀賣新聞吧
Anonymous said…
是嗎?可是讀賣的版面很清爽阿,中時怎麼看都像是個大花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