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lidarity

數位時代對blog的報導讓許多台灣的blogger感到失望,甚至憤怒。失望是針對報導的方式憤怒是針對中時郭至楨的那句:「blog仍需要新的守門人」。我沒看過這期數位時代,不過我想郭至楨所說的,不過是重複一次當初中時推出編輯部落格的發刊辭罷了。也沒啥好再說的

然而,無獨有偶的,上週日的Observer也在談blog跟新聞媒體之間的關係。這篇報導主要是從拿美國和法國不同的「新聞媒體與blogosphere」經驗作比較。在美國,LA Times那個「失敗的社論實驗」反應出美國新聞媒體在看待網路上的改變-過去把網路看作擠鈔票乳牛、現在把網路視為馬戲團老虎-並且採取有風險地參與在blogosphere之中。在法國,法國新聞媒體則把blogosphere當作故事來源(不只是科技新聞的補充資料),並且與bloggers之間建立同志般的合作關係。而對Rafael Behr-這篇文章的作者-來說,後者才是新聞(journalist)

回到一開始提到的「數位時代爭議」,台灣新聞媒體跟台灣blogosphere之間的關係又是如何呢?台灣的新聞媒體又是用什麼態度來面對blogosphere呢?台灣的blogosphere又是怎麼回應呢?這或許是一組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在衛報這篇報導裡,有這麼一句話:
「But then blogging, with its emphasis on solidarity, common endeavour and direct action, could have been custom-made for France. This is the nation, after all, that was dragged into the modern era by a revolutionary mob and for whom collective protest and taking to the streets are part of the political DNA」。
solidarity,團結/連帶。我喜歡這個字眼,因為它給我一種素樸的社會基進的隱喻,並且指向一種對公共議題更「社會性」的討論與行動。而如果我們「期待」blogosphere能夠做什麼的話,那這個字正是我們的基礎。

同一天,一篇對ohmynews的批評在網路上開始流傳(我覺得系列二更接近台灣現況)。我不知道這對當初在鼓吹「公民新聞、南韓經驗」的人來說是當頭棒喝呢,還是深得其心。不過,或許在我們四方走告、呼朋引伴地「畫地圖」之前,我們應該先把像苦勞網、南方電子報、twblog這些「獨立」媒體的歷史弄清楚,甚至是把台灣媒體亂象的歷史弄清楚,也才有可能論述,甚至知道如何行動。甚至,如果我們對主流新聞媒體不滿的原因是源於他們報導blogoshpere不完全甚至有偏差的話,那麼bloggers是不是更應該去體會像精神病患、痲瘋病人、工人、娼妓、同志、外勞、外籍新娘、巴勒斯坦人...那些長期被以更扭曲的方式出現在新聞媒體上的每個「人」

當然,這前提是:我們真的覺得「民主」很重要。


【延伸閱讀】
Heterotopias | 大開誰的眼界?狂飆八○年代之後
Heterotopias | Ohmynews神話之破滅 (系列之一) 以及台灣現況
香港獨立媒體 | Ohmynews神話之破滅 (系列之一)
香港獨立媒體 | Ohmynews與Samsung: 作為時尚的民間記者

Comments

Chenwei said…
這篇真是精采有趣.

我是認為blog目前的主要貢獻是讓'個人'也可以操作串聯或者介入一些議題, blog的技術門檻和靈活度提高不少議題串聯的'生產力', 不然很多社運團體或獨立媒體也都有自己網站, 這些網站和blog的差別在哪?

我想在blog搞啥就做啥, 假設我是苦勞網成員, 就不能單憑個人意志洗版, 總要跟其他人商量一下吧. 當然也有不少共筆的blog, 但是個人blog似乎是大多數.

既是個人游擊戰, 有它的靈活自由彈性創意等等, 當然也會有負面的限制.

想要它開出什麼花朵, 就得付出相對的心力.
Anonymous said…
其實我的感覺不是bloggers只擔心所謂的blogosphere遭到誤讀,而是擔心這樣的偏差再現,最終會使得blog這個可以用來關注或解放社會弱勢、傳達另類訊息的工具,也被污名化或瑣碎化,就像「網友」和「駭客」一樣。
017 said…
小草,我猜為什麼你現在的版面縮小後右半邊會跑到下面,也許是因為所設定的是以畫面比例作顯示
Anonymous said…
Hi portnoy:

我真的覺得你講的比我清楚,其實我不想要的就是這樣的是發生。

Mark
Anonymous said…
wendelin:

其實我蠻好奇如果今天是苦勞網出來要大家串聯的話,會有多大的效果?

portnoy跟mark:

兩位對於blog的期待,是挺讓人欽佩的。不過,說到底,blog就只是一個工具,重點是使用這工具的人怎麼使用這工具來改變世界,而不是這工具天生就有什麼功能可以改變世界吧?

我覺得現在台灣在談blog有兩個固定的談法,一是說從過去幾年開始有多少多少blog出現了是好大的力量不可錯過,二是說在美國哪裡哪裡blog改變了什麼什麼是好大的力量不容小覷。這兩種講法都沒有談到那些看起來很鼓舞人心的事情是在何種「結構」與「歷史」因素下出現的。更不用說回到台灣的脈絡下,「獨立媒體」(如果我們老是要說blog是一種獨立媒體的話)的重要性與歷史。

我總覺得,與其要把blog說成是另一種不同的東西,倒不如就把它擺在「網路」的歷史中去理解,也無傷阿。真要講,也不過就是這個「行為」在過去沒有名字,然後現在有了,這名字叫做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