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參加的這個AES研討會,小小的,大概五十個人吧。博士生和老師混在一起發表,並且有幾個熱烈討論的panel。感覺挺不錯的。前天才剛從Hull回來,今天就收到主辦人Andrew Jonas的信,信裡提到這次研討會裡的ppt會再徵求作者同意後上線,並且這次研討會的將有出版計畫,請「受邀者」靜候佳音。
以下約略紀錄這次研討會幾個有意思的議題。
Andrew Jonas and Duncan Fuller | Neither network not scale: the contested spaces of credit union.
這篇文章在講的是英國credit union運動的轉變以及一些值得深入的問題。credit union(信合社?)是一種以會員借貸為主的地方金融機構。雖然,credit union在英國的佔有率比起美國、德國仍有一段差距,但是相較於1980年代之前的低成長,credit union近年在英國的成長算快的。一般認為其成長的原因與英國銀行自1980年代以降大量關閉地方分行有關。與過去不同的是,1970年代的credit union是由社會上具理想改革的人自行組織起來,並且以像台灣「互助會」的方式在運作;但是近年這波出現的cu movement,主要的推動者是地方政府,某些cu的創始會員裡頭有銀行存在,並且自認為是金融商業市場的一份子(這年頭誰不講「社區」啊?)。
事實上,研討會的第一天下午,Andy就帶我們到Hull最大的一個cu參觀。根據秘書的說法,cu在Hull最大的功能就是提供了這個衰退城市許多偏遠地方的存貸需要。但由於人力不足,所以他們的運作主要是透過訓練志工定期遊走各小鎮,並且與地方教會、郵局合作(這兩個機構本身也面臨衰退問題),以方便會員使用服務。不過,cu面臨到最大的問題還是金融法令對其經營項目的限制,以及「會員制」導致其難以在利率上獲取利潤好擴充人力。
這篇文章讓我想到台灣信合社的狀況,雖然我不知道這樣的類比恰不恰當。台灣的金融機構在1990年代以前事分成銀行跟地方金融(信合社、農漁會)兩塊,不過,1990年代以後的「銀行化」,導致地方金融在組織型態上的改組,而後在的銀行併購下使這二元結構變為一元。這樣看來,似乎跟英國的經驗很不一樣。林寶安有做這方面的研究,或許應該找出來看看。
Dorothea Kleine | Navigating the two worlds of Chile.com amd Chile.org
這篇文章在討論的是智利的農夫如何利用「網路」販售產品,並且比較兩種不同機制-.COM OR .ORG-的運作成效。文章指出雖然政府想透過.COM來統籌農村地區的網路販賣機制,不過,就實際成效上,大多數的農夫是用免費的.ORG來建立他們的銷售網絡,有的農夫甚至沒有聽過.COM。造成這差異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在農村教導農夫使用公共電腦、網路知識、電子商務的人,本身就是較具改革意識的.ORG成員。
不知道roach那個上次提到的非營利組織電子商務平台現在運作的如何?
Martin Jones | Towards "Phase Spatiality": regions, regional studies, and the limits to think space relationally
聽起來,Martin是想透過「空間分析」來討論「時間流動」如何被「定性與固著」。不過,實在太理論了,聽不懂。有把文章拿回來,看完再講心得吧。
Andrew Leyshon | Copyright Capitalism and its discontent
我參加這個研討會有四分之一的原因是為了Leyshon(另外四分之一是為了Nigel Thrift)。在這篇文章裡,Leyshon對於他所謂的copyright capitalsim並沒有多談,只是約略描述一下P2P、電子購物、電子學術期刊在美國的成長歷史。其中引起熱烈討論的關於電子學術刊物的部份。按照Leyshon的講法,電子學術刊物在美國的售價近年大幅成長,從1999到2004,一般物價成長了約為40%,但電子期刊卻是250%。按照研究領域別,醫療生物技術的售價最貴、漲幅最大,其次是管理,再來是社會科學。他在報告的最後質疑:「為什麼當這個社會在鼓吹開放原始碼、自由軟體的同時,學術社群卻是越來越封閉,並且變成一個建立在資本與金錢的門檻?」
Leyshon這篇文章引起與會者熱烈討論。坐在我後面的一個女博士生說:「我碩士畢業後到網路公司上了四年班,去年回到校園,但是我卻發現學術界裡沒有人願意開放自己的研究成果、沒有人願意討論。然後,受限於現有的審稿結構,junior根本不可能有出版的可能。我們一定要改變這現狀。我想,建立一個新的刊物、改變現有的審稿方式,是一定要做的」。此言一出,全場更熱了。Leyshon說:「你這想法很對。不過我想,這東西要叫senior帶頭衝,是不太可能的。因為他們會覺得自己已經有很多出版了,這不是他們的切身問題。這還是得由junior來作比較有成效」。Juliee Graham(我不知道她是誰,但他是這研討會的keynote,可是我真的不欣賞她)接著說:「你們的討論讓我想到我1989年開始教職時的情況,那時候,我們面對比現在更嚴峻的情況,但是我們相信唯有合作可以找到出路。我真的希望能夠幫junior。這樣吧,你們誰有什麼新的電子刊物、或者網路雜誌的消息,覺得那刊物不錯,就請寄給我。我來整合吧!甚至,我覺得應該把我們這個研討會的文章編成一份電子刊物,然後從我們開始做起!」全場更熱烈了,彷彿學術界的creative commons就要改變這世界了。
惟小草與露娘搖頭嘆曰:「你們這是在撇清關係,還是故作天真啊?」
以下約略紀錄這次研討會幾個有意思的議題。
Andrew Jonas and Duncan Fuller | Neither network not scale: the contested spaces of credit union.
這篇文章在講的是英國credit union運動的轉變以及一些值得深入的問題。credit union(信合社?)是一種以會員借貸為主的地方金融機構。雖然,credit union在英國的佔有率比起美國、德國仍有一段差距,但是相較於1980年代之前的低成長,credit union近年在英國的成長算快的。一般認為其成長的原因與英國銀行自1980年代以降大量關閉地方分行有關。與過去不同的是,1970年代的credit union是由社會上具理想改革的人自行組織起來,並且以像台灣「互助會」的方式在運作;但是近年這波出現的cu movement,主要的推動者是地方政府,某些cu的創始會員裡頭有銀行存在,並且自認為是金融商業市場的一份子(這年頭誰不講「社區」啊?)。
事實上,研討會的第一天下午,Andy就帶我們到Hull最大的一個cu參觀。根據秘書的說法,cu在Hull最大的功能就是提供了這個衰退城市許多偏遠地方的存貸需要。但由於人力不足,所以他們的運作主要是透過訓練志工定期遊走各小鎮,並且與地方教會、郵局合作(這兩個機構本身也面臨衰退問題),以方便會員使用服務。不過,cu面臨到最大的問題還是金融法令對其經營項目的限制,以及「會員制」導致其難以在利率上獲取利潤好擴充人力。
這篇文章讓我想到台灣信合社的狀況,雖然我不知道這樣的類比恰不恰當。台灣的金融機構在1990年代以前事分成銀行跟地方金融(信合社、農漁會)兩塊,不過,1990年代以後的「銀行化」,導致地方金融在組織型態上的改組,而後在的銀行併購下使這二元結構變為一元。這樣看來,似乎跟英國的經驗很不一樣。林寶安有做這方面的研究,或許應該找出來看看。
Dorothea Kleine | Navigating the two worlds of Chile.com amd Chile.org
這篇文章在討論的是智利的農夫如何利用「網路」販售產品,並且比較兩種不同機制-.COM OR .ORG-的運作成效。文章指出雖然政府想透過.COM來統籌農村地區的網路販賣機制,不過,就實際成效上,大多數的農夫是用免費的.ORG來建立他們的銷售網絡,有的農夫甚至沒有聽過.COM。造成這差異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在農村教導農夫使用公共電腦、網路知識、電子商務的人,本身就是較具改革意識的.ORG成員。
不知道roach那個上次提到的非營利組織電子商務平台現在運作的如何?
Martin Jones | Towards "Phase Spatiality": regions, regional studies, and the limits to think space relationally
聽起來,Martin是想透過「空間分析」來討論「時間流動」如何被「定性與固著」。不過,實在太理論了,聽不懂。有把文章拿回來,看完再講心得吧。
Andrew Leyshon | Copyright Capitalism and its discontent
我參加這個研討會有四分之一的原因是為了Leyshon(另外四分之一是為了Nigel Thrift)。在這篇文章裡,Leyshon對於他所謂的copyright capitalsim並沒有多談,只是約略描述一下P2P、電子購物、電子學術期刊在美國的成長歷史。其中引起熱烈討論的關於電子學術刊物的部份。按照Leyshon的講法,電子學術刊物在美國的售價近年大幅成長,從1999到2004,一般物價成長了約為40%,但電子期刊卻是250%。按照研究領域別,醫療生物技術的售價最貴、漲幅最大,其次是管理,再來是社會科學。他在報告的最後質疑:「為什麼當這個社會在鼓吹開放原始碼、自由軟體的同時,學術社群卻是越來越封閉,並且變成一個建立在資本與金錢的門檻?」
Leyshon這篇文章引起與會者熱烈討論。坐在我後面的一個女博士生說:「我碩士畢業後到網路公司上了四年班,去年回到校園,但是我卻發現學術界裡沒有人願意開放自己的研究成果、沒有人願意討論。然後,受限於現有的審稿結構,junior根本不可能有出版的可能。我們一定要改變這現狀。我想,建立一個新的刊物、改變現有的審稿方式,是一定要做的」。此言一出,全場更熱了。Leyshon說:「你這想法很對。不過我想,這東西要叫senior帶頭衝,是不太可能的。因為他們會覺得自己已經有很多出版了,這不是他們的切身問題。這還是得由junior來作比較有成效」。Juliee Graham(我不知道她是誰,但他是這研討會的keynote,可是我真的不欣賞她)接著說:「你們的討論讓我想到我1989年開始教職時的情況,那時候,我們面對比現在更嚴峻的情況,但是我們相信唯有合作可以找到出路。我真的希望能夠幫junior。這樣吧,你們誰有什麼新的電子刊物、或者網路雜誌的消息,覺得那刊物不錯,就請寄給我。我來整合吧!甚至,我覺得應該把我們這個研討會的文章編成一份電子刊物,然後從我們開始做起!」全場更熱烈了,彷彿學術界的creative commons就要改變這世界了。
惟小草與露娘搖頭嘆曰:「你們這是在撇清關係,還是故作天真啊?」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