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是關鍵

這幾天無聊的時候,都在隨手翻《以一不能蓋全》(華神出版)這本書,一本用簡單的對話討論教會增長策略的書。類似的書籍不少,但這本書重要的地方就在於把教會分成大中小型三種,然後一一討論在不同大小的教會理不同的會眾關係傾向、組織、領導階層、牧者特質、決策模式、同工類型、改變動力、增長模式,以及潛在阻礙。

其實,這本書裡面有很多觀點是老生常談了,我們甚至可以質疑這本書預設了『增長』是教會最重要的工作。只是對我而言,最有趣的地方莫過於一邊看,一邊把自己待過的教會放到表格裡面去回想,然後不自覺的說:『原來我當時的感覺是這原因阿?』

當然,如果要把這本書的表格拿回台灣用的話,至少『教會大小』這部分是需要作調整的。這本書把兩百人以下的教會稱之為小教會,但在台灣,兩百人恐怕是個中型教會,一百人才是大中型教會的分界。另外,這本書討論的對象似乎是『社區型』教會(因為以家庭為核心),因此認為那種『跨社區』的事工是要中型以上的教會才有人力去作,但台灣卻有不少小教會已有作者所謂中型教會才會作的事工。

以我之前待的教會為例。

這個教會過去的確是以某些家庭作為整個教會運作的核心,也有很好的增長,到了有一百人左右。新牧師上任後,希望在原有的基礎上,透過『事工』,往中型教會邁進。但幾年下來,成效並不是那麼的好。其中最大的問題出在『家庭導向』的同工(年紀多半比較大)與『事工導向』的同工(年紀多半比較輕)之間沒有交流,導致以核心家庭為主的『長執會』與以服事同工為主的『同工會』在教會事務上無法合作、銜接。再加上,由於新來的會友多半不是住在教會附近(這在台北很常見),因此教會與社區之間的連帶變弱,導致在社區事工的推展上有心無力。甚至,由於教會漸漸轉以事工為導向,以致人與人之間的關心變得薄弱,使原本小教會最吸引人的地方,反而消失了。令人欣慰的是,已有同工發現這樣的問題(不知道是不是跟結婚有關?),並且銳意改變,聽說成效也不錯。感謝主。

其實,若是我們願意的話,定期回顧教會的變化,尤其是聚會結構、事工發展、社區結構這三者之間的相互影響,就可以在教會工作上避免掉不少阻礙。至於增不增長,那就交給神吧。就好像這本書的副標--bring out the best in any size church--發揮不同大小教會的最好潛能,才是最重要的。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