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的週五論壇,是湯志傑講《「改寫」歷史:重探台灣戰後政治轉型的起點》,這是他去年在年會文章的續篇,但是擴大成為一本書的架構。今天談的,就是整本書的架構。
簡單的說,這本書仍然是從反省王振寰所談的國民黨1970年代『退縮的正當性』(用湯的詞是正當化)出發,認為王所談的『國民黨因為失去外部正當性所以需要透過收納派系鞏固內部正當性』是理論誤讀導致分析錯誤。他自己則企圖先討論冷戰是如何出現(韓戰是關鍵的歷史偶然);然後在冷戰架構下,兩個中國架構是如何形成的;接著分析在整個社會對國府的期待如何從保釣轉變到革新保台;最後,國民黨在1970年代的政治改革就是對民眾革新保台期望的回應。這正是湯認為正當性概念原本有的「文化面向以及其側重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關係」。
湯所談的東西,對於熟悉台灣政治史的人其實並不陌生。可惜的是,或許是因為整本書的內容太過龐雜繁瑣,所以雖然湯用的五十分鐘談書的內容,但大家對於主要的論點,甚至學術貢獻,仍是不太瞭解。甚至,原本眼看著張茂桂的提問就要把湯最後的企圖逼問出來了,他卻又立刻閃躲掉。
我自己的想法是這樣的。
我自己覺得湯的今天報告最關鍵的地方是關於『歷史波段』的問題,這概念當然是從年鑑學派那裡挪用的,認為一個社會裡的結構與事件有不同的時間波段,那些當時看來瑣碎的事件卻可能在一段時間後形成一個門檻,標示著整個結構的改變,與不可逆。
用湯今天的報告來說,『主權』這概念是長波段,是從西伐利亞條約以來的國際政治的運作規則;『冷戰』這結構是中波段,是從1960年代開始形成的國際政治結構,是國民黨外部正當性的基礎;『1970年代在台灣所發生大大小小的事件』,則是短波段,是社會對國民黨政權的期待,也就是內部正當性。
有趣的是,在湯的文章裡,『主權』是長波段,而且是造成國民黨失去外部正當性的根本原因--國民黨拒絕美國提議『中國與台灣在聯合國都有席次』,因此不是一個正常主權國家--但是國民黨,甚至當時的台灣社會,之所以不能接受『兩個中國』的原因卻是因為『國家正朔』的問題(『誰才是真正的中國?』『漢賊不兩立』)這種道統正朔的思考方式,在當時的中國/台灣社會,是要比主權更久的概念。
也因此,在湯的架構下,1970年代是兩種『國家觀念』(『主權』vs.『正朔』)的轉折點,而正是在那樣一個時間點上,兩岸的冷戰對峙成為一個無可避免的必然。甚至,對當時的國民黨而言,任何能夠使國府維持外部正當性的解決方案(例如在中國之外有另一個聯合國席次)都是不能夠接受,並且要嚴正駁斥。因為,只有在失去外部正當性、在成為國際孤兒的情況下,國民黨才能夠以孤臣孽子之姿宣布中華民國在道統上的正朔。對當時的國民黨而言,失去『主權』並不重要,因為只要抓穩『正朔』,國家就可以存在。這樣看來,國民黨在1970年代的政治改革,固然是對當時社會『革新保台』期待的回應(或者說穩固內部正當性),但也就不是在鞏固主權,而是在宣稱正朔。
那麼,回到湯這次的題目--《「改寫」歷史:重探台灣戰後政治轉型的起點》--我們似乎也可以回答為何1970年代會會被我輩理解成為台灣政治轉型的起點。因為正是在那段時間,我們拋棄『正朔』,進入『主權』。而在這個點上,湯的研究就跟蕭阿勤的『回歸現實世代』(這裡有文章下載)搭上了線。
當然,這一切都是我對湯那本書的臆測,他真正的企圖,還是得等我們看到書才知道。
簡單的說,這本書仍然是從反省王振寰所談的國民黨1970年代『退縮的正當性』(用湯的詞是正當化)出發,認為王所談的『國民黨因為失去外部正當性所以需要透過收納派系鞏固內部正當性』是理論誤讀導致分析錯誤。他自己則企圖先討論冷戰是如何出現(韓戰是關鍵的歷史偶然);然後在冷戰架構下,兩個中國架構是如何形成的;接著分析在整個社會對國府的期待如何從保釣轉變到革新保台;最後,國民黨在1970年代的政治改革就是對民眾革新保台期望的回應。這正是湯認為正當性概念原本有的「文化面向以及其側重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關係」。
湯所談的東西,對於熟悉台灣政治史的人其實並不陌生。可惜的是,或許是因為整本書的內容太過龐雜繁瑣,所以雖然湯用的五十分鐘談書的內容,但大家對於主要的論點,甚至學術貢獻,仍是不太瞭解。甚至,原本眼看著張茂桂的提問就要把湯最後的企圖逼問出來了,他卻又立刻閃躲掉。
我自己的想法是這樣的。
我自己覺得湯的今天報告最關鍵的地方是關於『歷史波段』的問題,這概念當然是從年鑑學派那裡挪用的,認為一個社會裡的結構與事件有不同的時間波段,那些當時看來瑣碎的事件卻可能在一段時間後形成一個門檻,標示著整個結構的改變,與不可逆。
用湯今天的報告來說,『主權』這概念是長波段,是從西伐利亞條約以來的國際政治的運作規則;『冷戰』這結構是中波段,是從1960年代開始形成的國際政治結構,是國民黨外部正當性的基礎;『1970年代在台灣所發生大大小小的事件』,則是短波段,是社會對國民黨政權的期待,也就是內部正當性。
有趣的是,在湯的文章裡,『主權』是長波段,而且是造成國民黨失去外部正當性的根本原因--國民黨拒絕美國提議『中國與台灣在聯合國都有席次』,因此不是一個正常主權國家--但是國民黨,甚至當時的台灣社會,之所以不能接受『兩個中國』的原因卻是因為『國家正朔』的問題(『誰才是真正的中國?』『漢賊不兩立』)這種道統正朔的思考方式,在當時的中國/台灣社會,是要比主權更久的概念。
也因此,在湯的架構下,1970年代是兩種『國家觀念』(『主權』vs.『正朔』)的轉折點,而正是在那樣一個時間點上,兩岸的冷戰對峙成為一個無可避免的必然。甚至,對當時的國民黨而言,任何能夠使國府維持外部正當性的解決方案(例如在中國之外有另一個聯合國席次)都是不能夠接受,並且要嚴正駁斥。因為,只有在失去外部正當性、在成為國際孤兒的情況下,國民黨才能夠以孤臣孽子之姿宣布中華民國在道統上的正朔。對當時的國民黨而言,失去『主權』並不重要,因為只要抓穩『正朔』,國家就可以存在。這樣看來,國民黨在1970年代的政治改革,固然是對當時社會『革新保台』期待的回應(或者說穩固內部正當性),但也就不是在鞏固主權,而是在宣稱正朔。
那麼,回到湯這次的題目--《「改寫」歷史:重探台灣戰後政治轉型的起點》--我們似乎也可以回答為何1970年代會會被我輩理解成為台灣政治轉型的起點。因為正是在那段時間,我們拋棄『正朔』,進入『主權』。而在這個點上,湯的研究就跟蕭阿勤的『回歸現實世代』(這裡有文章下載)搭上了線。
當然,這一切都是我對湯那本書的臆測,他真正的企圖,還是得等我們看到書才知道。
Comments
祝好。
poie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