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傍晚出門吃飯前,失心風,一口氣在flickr和HEMiDEMi各成立了一個作叫「學術瘴氣|acadeMiasma」的群組(我在BLOGSPOT也弄了一個起來,先放著)。成立的目的很簡單:我想要透過群組的訊息流動體會學術社群的呼吸。
或許有些人知道,身兼數職、不累不爽的Jerry也同時間經營一個叫做〈Shop of socioblogist〉的BLOG。在那個地方,Jerry談了很多他個人的研究工作、學術心得,猷記得他曾經豪氣萬千地說要把辛亥阿雲、小藍老師、金髮阿倫等人也拉到這個BLOG上來寫東西,試著在網路上創造處另一種學術社群來。不過,一段時間過去了,還是只有Jerry一個人悶著頭在寫寫寫。
相較於Jerry必須回應學術社群對BLOG此等不務正業之事的質疑,在部落格圈裡,我們其實可以慢慢看到有許許多多不同主題的、不同學校的、不同國家的年輕學術工作者,都把他們的研究心得、歷程與發現,丟到網路上來。
而acadeMiasma想作的,正是把這些已經存在文章透過網摘、TAG、RSS等技術集合起來(如果你沒聽過上述幾個名詞,看這裡),看看能不能在未來碰撞出什麼樣的火花。這個小小的心願,正是Mr.6在〈適合今日網路的長尾效應 2.0〉一文中所說的:
所強調的不只是先行集結小眾市場,而是先集結「小眾中的小眾」,讓某些人先愛上,代為推廣,由這群「小小眾」來教育周圍的小眾,讓他們全部都被吸進來。目前,acadeMiasma的運作以HEMiDEMi上的群組為主,flickr的相片群組為輔,而在這個網摘平台上,我預計的分類包括了:研究主題、社會文化、政治經濟學、研究心得、心理建設、學術技能、讀書心得、研討會訊息等大項,細部的TAG就由網摘組員自己去下。
其實,在我的理想裡,一個好的學術社群平台應該還要能整合像CiteULike這種「討論學術論文」的社群網站,不過因為我自己不常用這網站,因此就先不放進來了。如果之後出現有熟悉CiteULike的朋友出現,我們再談談怎麼整合。至於把這些功能整合到獨立的BLOG上,則是最後一步,暫且放著,等HEMiDEMi的社群運作順暢後再說。
先醬吧。
希望大家學術工作順利,吃飽飽、睡好好,論文壓力一覺就忘了。*笑*
Comments
我大概可以理解這個群組的用途
可是為什麼要叫學術「瘴氣」啊?
加入「瘴氣」的組員,自己會摘文,最後組頭會判斷組員的摘文,再設為「瘴氣」群的文章,這樣有得到正解嗎?
應該說,你們就儘管摘文章,在說明欄寫一段註解,然後下任何你們覺得有關的TAG,這些文章就會在群組首頁上顯示了。組頭的工作只是幫每個人下的標籤作「分類」,這樣以後就也可以從分類那裡看各標籤下頭的文章。
類似運作,請看blogging JESUS或萬國博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