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變形蟲還是梁山泊?

一群蜂巢狀的機動戰鬥體。
上面這幾個字,是楊忠衡在〈探索滾石的問題在哪裡?〉一文中對當時(2003)滾石音樂的組織結構所作的描述,他並且說到:
這種化整為零的組織架構,可能源於早年民歌手自由、自主的個性。滾石不要一個嚴整的官僚體系,它吸收人才、讓他們自成體系,自己發揮表現。在承平時代,這不失為好主意。因為充份授權,使滾石戰將們擁有敏銳的社會觸角、迅速吸收和反饋,而入行新人引進理想、才華和創意,這可以說明滾石唱片何以副牌繁多,常保多樣風格,時有驚人之舉。...

這種組織有其強處,自有其弱點。滾石人常有一肚子苦水,有政策變動頻仍、壓力大、不受尊重、朝不保夕的恐懼。對公司母體而言,最大的威脅則來自缺乏官僚體制的穩健和組織力。...

滾石雖是一個「大」公司,但實際上是英雄集聚的梁山泊,集合一群無法相互支援的小戰鬥體。也就是說,滾石有龐大的身體,但某方面的能力上限,與小公司無異。遇到環境吃緊,這些小戰鬥體大多各自瓦解,無法團結成組合的戰力。人才逐一流失後,滾石的戰鬥力已下降到和後起小廠差不多,受限於傳統組織和成本結構,無法有效徵用既有人才資源,應變能力不足,令人痛惜。
類似的描述,其實在相關民進黨黨內派系(12)或城邦集團轄下副牌(老貓寫過,可惜已刪除)的文章裡(遠一點,還有例如泛宏碁、台社派)也可看到「類似的」組織邏輯與限制;並且,其興起時間與崩解時間,又頗為接近。

這倒也是一種極具時代意義的台灣式組織特色哩。

只是,在經濟社會學的研究裡,過去常把台灣這種「山頭主義」式的組織方式當作「變形蟲式」的好樣版,說是可以對於環境變遷快速作出應變調整,只是怎麼在全球化的大浪潮下,卻有種「樹倒糊孫散」的感覺?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