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店為體,西式為用

此刻,人在高雄,一家叫做「公寓咖啡」的咖啡店裡。這家開在仁義街的小店是改裝自一棟三層樓的老公寓,每一層樓的樓地板面積約莫十五,班白的牆上掛滿黑白相片以及外露的各樣電線,深褐色的木頭地板上隨意擺放著畫作和花器;二樓稍嫌擁擠,但一樓吧台旁的大沙發很舒服。下午,我就窩在這張咖啡色的沙發上打字。

隔著一樓整面的落地窗,看著臨街大樓頂端的朗朗藍天,我想起「魔力咖啡」(Cafe Monika);這家我待了有一年之久的店。

那年,當台北興起義大利咖啡風,且各家小店都喜以木頭桌椅包裹溫暖、甜美服務留住客人時,魔力的潔白地磚、大理石桌、黑色沙發、大幅海報、自助服務,算是獨樹一幟。那時的我,正想從擁擠的普羅(PURO)吧台上逃離出來,於是便轉進到隔壁巷子的魔力,一個人坐在最裡面的四人座位上準備研究所考試。三個月後,我成為魔力的吧台,一直工作到我南下東海為止。

在東海,一待就是七年,這當中出門喝咖啡少、在家煮咖啡多,久了,回到台北,竟沒有任何咖啡店是自己想去的。此刻,抬頭看看一樓的大片落地窗,還有對面大樓屋頂上的萬里無雲,我想,以後我會常來公寓這吧。若要說公寓這有什麼缺點,大概就是沒有無線上網、沒有插座吧。

可高雄實在是一個神奇的地方。就在剛剛,跟露娘騎車經過忠孝一路,臨時起意到諭泉冰菓室喝紅茶豆乳、吃薏仁豆花,卻發現這家平價老店不但有無線上網、提供插座,二樓甚至有「十元五十分鐘」的網咖。

像諭泉這樣的店,高雄有不少,好比像東海街上的枝仔冰城也是一例。總覺得這些店是上一波與西方現代化速食餐飲作戰下的產物,為了因應後者的大舉入侵,不得不將餐點菜單、作業流程、裝潢格局開始全盤西化。像這樣的店,過去台北也有幾家,但後來都不見了。倒是高雄這裡,或許是因為市場競爭較不激烈,反而保留幾家,只是雖維持下來,卻也未見反撲之勢。

可在高雄的烈日下,我總在想,這城市終究得找出自己的味道來,否則永遠都是在別人的陰影下作戰。而老實講,紅茶豆乳要是要比卡布奇諾更適合於高雄街頭的萬里無雲啊。

Comments

Anonymous said…
台北讓人覺得有歸屬感的咖啡店越來越難找了。我自己在師大路的oso做四年,現在也常回去。不然就姊妹店極簡,或天母的兩回熟。挪威汀州店現在不能抽煙,溫州店我又一直去不慣...

咖啡店好找,好咖啡與好感覺就真的難尋了啊。
Anonymous said…
我國高中在台中念六年,當兵兩年也在台中,台中最讓我回味的..大概就是咖啡店的感覺...尤其逢甲和東海那一帶的..那是一進去就會讓人覺得悠閒的地方
相較於來台北這六七年,也一直都覺得台北的咖啡店找不到how所指的歸屬感..感覺太匆忙..太放鬆不起來....不過隨著搬到永康街這一帶..我越來越喜歡卡瓦利了..咖啡好..服務生可愛..燈光很棒..加上可以抽菸...又經常不預期的碰見久違的朋友
豬小草 said…
HOW:

我一直不是很喜歡阿寬的挪威系統,空間感覺OK,但是咖啡品質實在讓人難以接受(卡夫卡的卡布常常ESPRESSO偏酸、奶泡過硬又冷)。

有一陣子我會去朱利安諾,但是老闆聽的音樂(歌劇與詠嘆調)實在不是我的菜,所以只有跟朋友相約時會去。

至於兩回熟,咳,我一直不是很習慣他的桌布,總覺得有霉味。。。

ANTONY:

東海那裡的店?嗯,我住在國際街七年,深深地覺得柏拉圖、15巷、玫瑰園實在是做作到不行,C/P值也低。

卡瓦利在剛開店時我去過幾次,不過永康結實在不是我的活動範圍就是了。
是否 said…
我好愛Cafe Monika,自從老板沒做之後,這些年,我再也找不到一家讓我這麼愛的店了~你說你做了一年,那我應該有看過你呦...我和我朋友超愛去的
豬小草 said…
@雅媛:我還第一次在網路上遇到魔力咖啡的老客人耶。我是1997年在魔力上班的,那時候你就常去了嗎?
是否 said…
對啊~我應該大二還大三就開始去那了呢~中間還經歷變成老板的妹妹接手,再變成結束營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