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讀Wole Soyinka的李思講座(Reith Lectures)集,「恐懼的氣氛」。
雖然貝嶺在導言裡繆讚台灣說:
好比說,索因卡在Lecture 4: The Quest for Dignity(尊嚴的追求)所講的這段話:
又,剛剛發現,BBC有把歷年李思講座的錄音檔、逐字稿,放到網路上供人下載聆聽閱讀。只可惜BBC所提供的檔案格式是.ram,得花先功夫才能下載或轉成podcast。
(圖片來源:Presidential Inaguration by chris.peplin)
雖然貝嶺在導言裡繆讚台灣說:
嚴格地講,台灣沒有索因卡定義下的種族和宗教衝突。台灣四面環海的島嶼環境,使得它幸免與鄰國、或與被聯合國確認對台灣享有主權的中國輕易發生武力衝突。可我在讀這本書時,每每想到台灣的外交處境,以及電視上政治人物的發言、黑米上頭的藍綠對罵,總會覺得,或許,那暴力離我們並非那麼遠。於是乎我總以為,索因卡這本冊子是應該放在床頭,隨時翻上一番的好書。
可是,由於現代歷史中的專制統治者是從中國大陸遷移來台的,導致統治菁英階層中的大部份人是二戰後的新移民,進而被冠之為「外來政權」,占台灣人口大多數的本省籍老移民與二戰後的新移民和原住民之間,不可避免地會產生族群間的衝突,在社會民主化的過程中,又被操弄激化成更為嚴重的省籍衝突。
幸運的是,台灣族群間的衝突並未輕易地演化成暴力相向的血腥衝突,也未產生「準國家」之類的暴力訴求團體。
好比說,索因卡在Lecture 4: The Quest for Dignity(尊嚴的追求)所講的這段話:
The quasi-state, we know, sometimes overlaps or interlocks with Community and seeks to take it over. The critical mass is the point at which one can no longer be distinguished from the other, and the overrun Community is seen to appear to bow totally to the control of the quasi-state, if only for a measure of preservation of its own identity. The responsibility that we owe ourselves is to prevent the attainment of that critical mass that then pits one Community against another. No Community.dares succumb to an arrogation of power over the lives of its innocents.雖然不是我們一般所熟悉的理論語彙,但對一直生活在「非國之國」的主權狀態下的台灣人民來說,恐怕是另有一番體會吧。
又,剛剛發現,BBC有把歷年李思講座的錄音檔、逐字稿,放到網路上供人下載聆聽閱讀。只可惜BBC所提供的檔案格式是.ram,得花先功夫才能下載或轉成podcast。
(圖片來源:Presidential Inaguration by chris.peplin)
Comments
只是有沒有注意罷了
種族跟黨派的暴力似乎離個人比較遠
但像是家庭內暴力、機構內上級和屬下的互動、偶發的衝突等等,隨處可見,
做了好一陣子的暴力防範工作,但結論還是很難。
好像離題了,一時有感而發啦!
譯是譯了,不過啟示在人啊。
阿斐:
我倒是覺得環繞著「國族認同」而生的暴力倒是越來越激烈了。別的不說,黑米的這串討論就暴力得很歡樂啊~
之前人說黑米綠我還覺得很無聊,但是,只是,那股聲音越來越大了,讓人覺得吵雜呀。
嗯,好吧,「曾經有」的藍綠衝突。
至於現在那些說話最大聲的黑米綠,我想,「深綠挺到底」這群組的說明是最能代表他們的心聲的:
政治上自認是深綠選民,不會變「親綠」的那一種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