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穴》:框架。洞穴。社會學家

《鋼穴》(The Caves of Steel)是一本以未來世界為背景的科幻偵探小說,但全書讀完,卻覺得有一種古典的味道。說古典,不是因為這是一本寫在五十年前的小說,而是因為Isaac Asimov結構鋪陳的方式,以及背後的哲學隱喻,非常古典。

好比說,你若是像我一樣,一拿到書就從導讀、作者序一路讀下去的話,那印在書頁上的「機器人學三大法則」(第一法則: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或袖手旁觀坐視人類受到傷害;除非違背第一法則,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的命令;第三法則:在不違背第一及第二法則下,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就會成為我們一開始在理解這場凶殺案時的一個框架,這個框架導引我們分類整理隨著情節而登場的各個人物細節,並且成為我們在判斷「誰是兇手?」時的一個依據。

而當這個框架因為某著證據的出現、或某著控訴被提出,而遭到鬆動質疑的時候,我們也從這框架的鬆動而得到閱讀的樂趣。有趣的是,到後來我們會發現,Asimov仍是依循著這三大法則在構思這整個兇殺案。三大法則不會因為一個太空族被殺害而被破壞,相反的,它在這場凶殺 案中被確認,而確立一個「不會變、但會被質疑」的法則(甚至成為一種「學」),對一個系列作品來說,是很重要的基調與特色。

隨著框架的建立,我們看到Asimov讓可能的作者一一現身,甚至在一開始先否認某個兇手的可能性,然後最後再來個回馬槍。在這過程中,我們不但享受到框架被鬆動的樂趣(機器人三大法則根本就是偵探小說的「密室」啊!!),並且也因為不同人物的登場,逐一接觸Asimov藉不同人物所說出來的關於科技、人性、機器人、都市、傳統的想法。於是乎,這本書雖然看起來輕巧好讀,可這些因為探案詢問過程而出現的對話,卻成為雋永的哲學問題,值得我們一讀再讀。

而隱藏在這些哲學問題背後的,我以為,也跟這本書的題目相關的,卻是柏拉圖在《理想國》一書中的洞穴寓言。那掙脫知識鎖鏈的,可以得到真正的知識、看見真正的世界,而那些撇開頭去的,卻什麼都得不到。以利亞跟朱利斯之間的不同際遇,不就是最好的證明嗎?

最後,但不是最重要的是,每次在讀科幻小說或偵探小說的時候,我總是會想:「真討厭,連數學家、歷史學家、生物學者都開始在這些小說裡頭當起關鍵人物,甚至英雄,那為什麼都沒有社會學家的角色呢?」而在《鋼穴》這本書裡,總算有個社會學家的位置了啊!

只是,社會學家是以「死者」的身份登場。(茶)

Comments

Anonymous said…
小草提醒了我:以前看過一本女法醫辦案的偵探故事,書中也有一個社會學家很快就從女法醫的朋友變成「死者」了。

社會學家這個身份大概不怎麼能刺激我們的想像力吧?
豬小草 said…
@小電池:

我曾經很任真的想過有那個社會理論可以成為推理小說的核心謎題,想破頭,沒有。或許,我們應該為了推理小說而生出一個理論的梗。
Anonymous said…
其實有的。

涂爾幹死了! - - 社會學理論另類讀本(阿瑟·伯格學術荒誕小說系列)
================================
http://www.bookssearching.com/product/100001/825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