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見的看不見的北京


自從知道阿潑chyng要送我一本他倆合寫,且有作者簽名的新書,《看不見的北京》,以後,我每天盼呀盼的,就是在等這本書早點飄洋過海寄過來。終於,書寄到了,我也興奮地拜讀完了。只能說,搔到癢處,但不夠深入。這本書還是寫得太趕了。

在twitter上mur幾句後,我在想,我的感覺或許來自於期待的落差,以及我與阿潑、chyng所關心的議題的差別。

簡單的說,在收到書以前,我以為這是一本從奧運切入談北京都市生活轉變的書(像是我之前看過的紀錄片,或類似James所提過東京奧運的專題),可看完全書才發現,這本書要談的,是「人權」。而且是「中國的人權」。

這樣的論述策略,造成全書的焦點都放在「人權」上頭,卻忽略去討論「北京人的都市生活」因為奧運有什麼改變?這樣的忽略,使得「北京」這「城市」在這本書聊備一格。而都市生活,這樣一個豐富有趣且「真的未被( 螢光幕)看見」的議題,在這本書裡,也未被看見。
於是,北京,這個城市,這個我以為這本書最該談的議題(不是都把卡爾維諾搬出來了嗎?老實講,那段文字大概是除了燕子/老鼠之城 以外,最多常被台灣都市研究引用的開場了),卻只能尷尬的「杵」 在中間,然後以一種「懷舊」的姿態努力活著。這何嘗不也是一種「良心觀光客的道德凝視」呢?

又,就算真要談人權、奧運、北京這三角關係吧。

用個左派常用的老梗,那就是:「我看到奧運的幽靈在北京的上空盤旋。。。」其實在書裡面,作者時常提到,拆遷、商業化、政治化這些奧運的負面效應不只是北京獨有,而是歷屆奧運主辦國無法迴避的惡,那怎麼作者對中國政府的反省力度如此之大 ,對奧運的反省就「點到為止」,甚至不談「奧運」這個西方世界的產物是如何「放大」或「生產」出這個「具有中國特色的奧運和諧社會」?

玩個不怎麼和諧的擬仿,如果這本書要呈現的是一個「看不見的北京」的話, 那麼,我覺得,「不願面對的奧運」更是要(而且必須要)一併處理的。

最後,人權是可以被看見的嗎?如果可以,它如何被看見?

或許,更深入、更貼近地回到那個作者因為受限於二手資料而無法浸潤的都市日常生活空間,是一個看見人權問題,且讓人權議題被看見的方法吧。

[站外閱讀]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