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 in Translation

關於昨天下午的逆轉小英,tenzportnoy都留有紀錄,我沒在現場,很多發言都只是建立在長期的觀察上並且被間接的轉述所觸發的,不值一晒。倒是有一感觸,姑且留個紀錄。

tenz在他的文章裡提到:
我舉了日劇 Change 的例子(小英主席應該沒看過),是不是能用所有人都能了解的語言,讓大家了解民進黨的政策和主張;特別是在閱聽大眾已經習慣輕薄麻辣、直指問題核心的媒體語言時,文宣和政策主張能不能簡單而深入人心,就成了重要的事。

如果台灣媒體環境不能讓較細密的論述完整呈現出來,也許直接面對各地選民,回到民進黨創黨初期的肥皂箱精神,和民眾直接溝通,不透過媒體的二手傳播(與扭曲、斷章取義),讓人民更直接了民進黨的主張和理念,會是好的方法。
這段話乍聽之下言之成理(雖然媒體語言往往是把焦點帶離問題核心,而非直指),而且,在CHANGE這部連續劇之後,有許多人都期待自己國家的政治也出現一個朝倉總理。可我卻不這麼想。

這麼說吧,雖然,朝倉那個五年級小學生說是可以當作「政治人物要用簡單語言向人民說明」來解釋,可換個角度講,當朝倉最後說:「我現在所講的這些,其實都寫在小學五年級的課本裡喔。。。」時,這個五年級小學生說卻可以拉出另一種解釋。

那解釋就是:其實政治這東西,以及相關的公民的權利義務,你人民從小就應該知道了。

順這話,人民真的對政治無知嗎?倒也不是,應該說,人民理解政治、詮釋政治、介入政治的語言,跟政治人物、政治學者,甚至「知識份子」(打了括弧的)用的語言是不一樣的。他們對政治的直觀與判斷,往往要比學者來得犀利。

於是乎,或許我們需要的,不是去複製或學習主流媒體那種簡化的語言,而是要去找出存在於政治與大眾之間的「文化轉譯」的可能(關於「雙向轉譯」的概念,請參見楊弘任那本《社區如何動起來?》),並且謹記,這轉譯過程不是「單向的」(政黨用簡單的語言讓人民知道,這種上對下的),而是「雙向的」。

那麼,部落客能否在這雙向轉譯的過程中成為資訊流動的載體?甚至是「如何」扮演?「怎麼」轉譯?那就挺有趣的。

Comments

tenz said…
其實我在你引用的下一段文章裡,也這麼寫:

如果台灣媒體環境不能讓較細密的論述完整呈現出來,也許直接面對各地選民,回到民進黨創黨初期的肥皂箱精神,和民眾直接溝通,不透過媒體的二手傳播(與扭曲、斷章取義),讓人民更直接了民進黨的主張和理念,會是好的方法。

會有前面那段話,主要是因為台灣媒體的現實是如此,但我也知道和人民溝通的方式不只是透過媒體,更應該面對面的溝通。
豬小草 said…
@tenz:

雖然我覺得我們談的是兩個不同的東西,但我想,我還是把你的下一段話一併引述,比較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