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力與疆域:都會治理研究新方向

去年十一月去巴黎參加由Science Po主辦的「Governing the Metropolis: Powers and Territories. New Directions for Research」研討會,聽了一些有趣的場次,隨手記了些筆記。本來是附在給國科會的結案報告裡了,不過因為跟朋友討論些議題時常常會想到研討會上聽到的研究成果,所以乾脆把筆記貼出來,以後自己翻找也方便。

本次會議共分三天。前兩天為研討會,由與會的國際學者發表學術論文,第三天上午為圓桌 論壇,討論社會不平等與都會治理兩項議題,下午則是由巴黎地鐵公司(RATP)就大巴黎交通與都市開發進行簡報介紹。

在第一天會議的開場,主辦單位首先邀請了知名UCLA政治學者Michael Storper就「都市發 展與都市治理」進行專題演講。在演講中,Storper認為隨著全球化的發展,都市不但是經 濟活動的主要聚集地也是移民與工作的主要空間,但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都市內部社會不平 等的問題也日趨嚴重,而這也是當前都市政府在面對都市治理議題是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只是這類問題遠非一個都市甚至一個國家所能夠處理的,而是需要許多都市或許多國家,甚至例如歐盟這類區域性組織,彼此之間長時期的合作,才能夠看到成果。

專題演講結束後,是各類議題的研討會場次。

我首先參加了Are Metropolitan Areas Governable?這場次。Thomas Aguilera (CEE, Sciences Po)Ungovernable Dark Side of the City? How are slums governed in Paris and Madrid 這篇文章中比較了巴黎跟馬德里兩個城市對於城市內貧民窟不同的處理方式,並認為像巴黎那種採取粗暴與各個擊破的治理方式,其實無助於處理城市裡日益嚴重的貧民窟問題。相較之下,馬德里那種由政府主動介入並提供給「所有人」(包括非法移民)住房的處理方式,才能有效解決問題。而Geoffrey I. Nwaka (Abia State University, Uturu, Nigeria) 這篇The Urban Informal Sector Development Agenda in Nigeria則是簡單說明奈及利亞政府在面對都市內非正式部門時的政策論述,並沒有實際的政策內容,甚為可惜。

在接下來的場次,Ernesto d’Albergo (Università di Roma «Sapienza»)報告了When metropolita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policy are loosely coupled: Rome as a case of weak political rescaling,他認為若是國家政策沒有回應到地方政府的真實需求,那就很容易出現像羅馬這樣「經濟發展與都市政治之間脫鉤」的情況,而我認為這當中有關都市治理的 「空間尺度」(scale)的問題,其實與台北過去幾年的發展情況甚為類似。

在今天的最後一個場次裡,Charlotte Halpern (CEE Sciences Po)報告的這篇From infrastructure providers to wannabe empire-builders. The role of airport companies in restructuring forms of political regulation in three large European metropolitan areas.極為有意思。因為她從歐洲這幾年有關「航空城」的議題出發,比較了機場公司在倫敦、巴黎、法蘭克福這三個歐洲主要的轉運城市中是如何主導了機場建設,並從而影響了都市的交通規劃、土地開發與產業結構。對他而言,這些民營化後的機場公司 其實比地方政府更具有主導都市發展的控制權。

在第二天的會議,我首先參加了The Rise of Metropolitan Media and Cultures這場次。 Daniel Kübler這篇The communicational dimension of democratic accountability in metropolitan governance. Media reporting and legitimacy in four European mega- and metacities 這篇文章比較了倫敦、巴黎、柏林、蘇黎士四個都市的主要報紙如何報導都市交通問題,並且分析這類報導是否影響了人民對於官員問責制的看法。只可惜作 為一個大型研究計畫的初始研究,這份報告並未提供太多不同的結果。而在Jérémie Molho (Université Nantes Angers Le Mans)這篇 From cultural policy to creative city governance: the urban roots of a growing instrumentalization of culture文章中,他雖然試圖以馬賽作為研究對象,但對現象僅只止於描述,反而花了很多時間在處理理論概念的分類。

接下來的National Urban Policies則輪到本人報告,我主要是從新加坡和台北在1990年代後的都市發展為例,指出現在的都市發策略都必須與一個快速成長的經濟內地(特別是中國)做整合,然而這一個經濟整合的過程卻會因為不同的產業型態、不同的人口移動模式而影響了都市本身的政治發展。我的報告引起許多與會者的興趣,當中最多的問題環繞著地緣政治在這過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台灣政府是否有相應政策去解決都市內部的經濟不平等問題。

會議的第三天主要是圓桌論壇,討論討論社會不平等與都會治理兩項議題。比較可惜的是,大多數的與談者都是就其過去的研究做簡單的整理,甚至多半是帶有規範性質的宣言。讓人深思的反而是剛剛經歷珊迪颶風侵襲的美國學者Jill Simone Gross所說的:「不平等的本質應該被改變了。過去我們關注種族、經濟的社會不平等,但現在的問題是,一旦面對環境災難,不但社會不平等會被直接揭露,而且我們難以建立一個好的治理。因為過去的社會不平等讓合作成為不可能,更威脅到社會民主的核心」。

下午是由巴黎地鐵公司(RATP)就大巴黎交通與都市開發進行簡報介紹,由於是在塞那河上邊遊河邊進行簡報,因此內容泛泛。

然後,我就蹺課去橘園了。(這句沒有寫在報告裡)

Comments

Unknown said…
感謝分享!!

看到最後一句就笑了。

此外,我也對你報告的那一部分很感興趣。請問有相連結分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