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一個專案教師,每學期都得解開不同的任務,有時候是課程的,有時候是研究的,有時候是組織的。這個春天,我在無邊界大學開了「設計與社會」這門課(代號 #hackubike ),一個不管在課程或研究上都是極大挑戰的課程。清晨四點醒來修改課程介紹的投影片時,覺得人生真是奇妙,回想六年前剛寫完博士論文的我,怎麼樣也想不到自己會從全球城市與都市政治的研究,先是轉到「水的都市化」,然後是「社區支持型漁業」、「社區設計」(1、2),現在又是「社會設計」吧。不過,也正在這樣的過程中,我才更清楚地知道,「啊,原來我是喜歡這樣談事情的」。
回到「設計與社會」這門課。
這不是一門關於設計史的課,雖然我們關心「設計物」的演變與社會發展之間的關係。這也不是一門討論運輸社會學的課,雖然我們試圖理解「移動」在當代都市生活中的重要性。這更不是一門傳授社會設計心法的課,畢竟你可以在松菸華山校園各處遇到不同「社會議題」的社計工作坊。但,是的,這是一門關於「自行車」的課。我們試圖從自行車,這個兩輪風馳的童年記憶切入,思考物件設計、都市政策、都市空間、社區發展之間的關係,這門課雖然沒有辦法讓你重新設計一輛自行車,但我們將鼓勵你思考「如何改造一輛UBike?一個KIOSK場站?一個單車通勤日?一場鐵馬革命?」
課程設計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基礎。我們會先討論「設計」與「社會」之間的辯證關係,然後以自行車作為主要的觀察物件,分析移動的社會意義、設計的政治性,以及社會設計的兩難。在第一階段結束前,我們會以上課所學到的幾個基本概念來觀察台北市的自行車環境有著什麼樣的問題?人們是怎麼使用UBike的?然後藉著設計思考工作坊,讓同學分組聚焦提出可能的解決方案。
第二階段,設計。我們會從物件設計、都市政策、都市空間三個不同角度切入UBike公共自行車是如何被設計出來的?以更進一步地思考前一階段的提案要如何修改以更貼近使用者需求。最後,我們會從都市權(right to the city)的角度重新思考社會設計在當代都市議題中可能的積極性。
第三階段,原型。在最後這個階段,我們會提供經費協助,幫助同學將先前提案製作成原型(prototype)。這個步驟的重要性是一方面讓同學理解物件從設計到實作轉換過程中的困難,另一方面也是期待同學能有具體可見的實物作為發表介紹的學習成果。
今天是開學第一週的課程介紹日,我把簡報檔案先放上來。本來想說把自己上午講了一個多小時的介紹多少寫成文字吧?但想想還真沒有力氣。還是等之後課程開始,再不定期地分享些課程紀錄吧。
今天是開學第一週的課程介紹日,我把簡報檔案先放上來。本來想說把自己上午講了一個多小時的介紹多少寫成文字吧?但想想還真沒有力氣。還是等之後課程開始,再不定期地分享些課程紀錄吧。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