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要不要把同學的成果搬去市政府展啊?」
然後計畫就突然腰斬。執行時間跟預算經費都是。
對一直努力地在大學、社區、新創、市府之間建立合作模式的我們來說,這無疑是一次重擊。很多朋友一定會說:「呆大耶,怎麼可能沒有資源?」,但如果這些朋友換個角度,就會知道資源其實是看得到摸不到的空氣,許多事情只能靠時間與身體在有限的支援中緩慢地推進。
以我們跟市府合作的D-Team為例。從前年12月開始確立合作意向,然後彼此調整議題、節奏、合作方式、可能成果,許多的心力就在聯繫與折衝中慢慢消耗。從KPI論,沒有提案成案、沒有預算編列,幾乎看不出來有什麼了不起的成果,只能看著審查委員書審意見無奈地苦笑。
但對我自己來說,這段期間對於「合作如何可能?」卻有很大的體會。
於是,去年秋天開在通識的「都市治理與社區參與」(課程代號:#urbn2gether),基本上就是讓同學不斷地回到「如果一個都市議題,很多人都覺得很重要,該被解決,但為什麼無法合作呢?又要如何讓他們合作呢?」這個根本問題。因此,這門課主要分成三個階段來進行。首先,我們從「尺度」(scale)的角度來理解「都市治理」與「社區參與」不同的關懷,以及利害關係人(公務員、居民、倡議者、企業)彼此的互動關係。接著,以議題與方法交互進行的方式,來討論針對同一個議題,都市治理與社區參與這兩種不同的視角會怎麼分析問題的成因?常見公私協力的合作方式在解決這些都市議題時的成效與限制。最後,同學針對某一議題提出解決方案來促進不同行動者的合作。
當然,這些提案還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但我自己對於學生提案的想法一直是:喜歡簡單的設計勝於複雜的處理,喜歡有趣的想像勝過安全的提案,在乎感受力勝過新科技。最重要的,提案應該是行動的起點,而非事物的終結。所以,如果你要問我 #urbn2gether 這門課同學花最多時間在什麼地方?我覺得就是在提案修改過程中摸索議題背後的複雜網絡與社會結構,然後試著讓自己的提案能從結構的縫隙中長出新的可能。於是,對我和這門課的同學來說,放在展場的那張海報,並不是這學期課程的結束,而是下一個行動的新起點。
說這麼多,無非是想邀請各位對都市議題、大學課程,甚至社造合作有興趣的朋友,1/9~11可以撥空到台北市政府一樓中庭看看「OPEN UniverCity:打開合作新可能」的成果展,給我們一些改進的建議,甚至合作的提案。
縱使,這個計畫在夏天就要畫下句點,但我仍然期待有許多不同的可能性,可以一直前進著。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