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都市學者Fred Kent 說過:「一個城市,若是為了車輛與交通來規劃,就會得到車輛與交通;若是為了人與場所來規劃,就會得到人與場所」。回頭看看我們所在的城市,擁擠的街道、呼嘯的汽車、行人沒有步行的空間、孩童沒有遊戲的場所,這城市從來都不是為你我設計的。這城市是為汽車設計的、為資本設計的,為效率設計的。這城市累積了幾十年快速工業化與都市化的惡果。
近年,世界各大城市鼓勵人本交通,希望能讓步行、單車、公共運輸成為市民主要的交通方式。共享單車背負著這樣的公眾期待,然而從2018年春天,共享單車市場有很大的變化,先是mobike在四月初宣布被美團併購,接著obike在六月底決定退出新加坡市場。
延續著過去三年的經驗,這門課將會分成四個層次來討論如何設計一個單車友善的城市?
- 自行車作為設計物(Is an Object):尋著人類學家的腳步,拉開與運輸管理者的不同,重新認識自行車是一個物理的東西(thing)、一個跨時間向度的物件(thing)、一個生產鍊中的商品(commodity)、一個慾望的物件(object)。
- 自行車是移動載具(On the Road):當我們學會騎車,就像打開一個寬闊的世界,但把騎自行車當作休閒、通勤,甚至工作,這移動的意義與體驗卻大不相同。我們將先比較休閒與通勤這兩種自行車移動體驗,然後討論這兩種不同移動方式的自行車道是如何配置?
- 自行車與都市空間(In the City):自行車的移動方式也牽動著都市空間的變化,我們會先討論近年有關「單車仕紳化」的討論,然後轉換成孩童的視角來理解其街道生活與騎車經驗,最後思考如何在零預算的情況下奪回街道?
- 移動作為一種服務(As a Service):Mobility as a Service(MaaS)是近年被熱烈討論的交通整合服務新觀念,自行車在這概念落實的過程中一直是關鍵物件。然而在公共自行車乃至共享載具的設計與佈建過程中,權力也隨著資訊的流動而出現位移,甚至壟動。面對這樣的「數位治理」,市民能否設計出更好的共享方式?
最後,為了讓理論討論與日常生活結合,這門課會以兩個基地個案為實作場域,一方面觀察基地周邊單車環境,另一方面以基地正在面對的單車系統磨合為題,分析問題影響,並提出解決方案。第一個基地個案是台大周邊,所面對的問題是YouBike 2.0試辦計畫進入校園
對台大原有的單車環境所造成的影響;
另一個基地個案是新店交通公園,所面對的問題是兒童自行車環境改造案與社區老人公園休憩空間的矛盾。
課程進度如下。
3/5:課程介紹:單車烏托邦
實作一:單車環境觀察
3/7、8:
- 以台大周邊、新店交通公園為觀察場域,討論周邊的自行車使用方式與使用者在這環境騎車會遭遇的潛在問題?
- 開放給Minerva學生參與
- 參考書目:
- Gejl, Jan. 2010. Cities for People. London: Island Press.
- ARUP. 2017. Cities Alive: Designing for Urban Childhoods.
- 小嶋一浩,2005,《設計活動吧!-以學校空間為主軸所進行的Study》(謝宗哲譯),台北:田園城市。
主題一:
3/12:認識自行車
3/26:自行車階級
- 林文源、 陳晉煦,2012,《單車品味政治:以2000年後臺灣新竹市文化競逐為例》,臺灣社會學刊 ; 49期 , 頁147 - 205。
- Boterman, W.R. 2017. “Cargo bikes as a lens for gender, class and urban transformation in Amsterdam.” Centre for Urban Studies Working Paper.
- Jacobs, Jane.,2016,《與珍雅各邊走邊聊城市經濟學》(梁永安譯),台北:早安財經。第2章。
4/2:清明節
主題二:
4/9:通勤的兩難
- 洪偉傑,2012,《自行車通勤政策的借轉與實踐—以台北為例》,台大地理所碩士論文。
- Blok, Anders. 2017 “Infrastructure new urban common worlds?” in Infrastructures And Social Complexity (editedby P. Harvey, C.B. Jensen and A. Morita). New York: Rutledge. Pp.102~114.
- Stehlin, John. 2015. ”Cycles of investment: bicycle infrastructure, gentrification, and the restructuring of the San Francisco Bay Area.”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vol.47: 121-137.
- Melody L Hoffmann . 2016. Bike Lanes Are White Lanes: Bicycle Advocacy and Urban Planning.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Ch.4
4/16:公共自行車
- 呂采穎,2016,《日常生活中的科技實踐:以台北市YouBike系統為例》,政大社會所碩士論文。
- Sadik-Khan, Janette. and Solomonow, Seth.,2018,《偉大城市的二次誕生:從紐約公共空間的凋零與重生,探尋以人為本的街道設計和智慧運輸》(高子梅譯),台北:臉譜出版社。第9章。
4/23:童年與街道設計
- 董娟鳴,2011,〈衛星市鎮鄰里環境特徵對兒童移動自由之影響〉,《建築與規劃學報》,第十二卷第三期,頁169~198。
- Iverson, O.S., Smith, R.C., and Dindler, C. 2017. “Child as Protagonist: Expanding the Role of Children in Participatory Design” Proceedings of the 2017 Conference on Interaction Design and Children.
- Hanssen, Gro Sandkajer. 2019. “The Social Sustainable City: How to Involve Children in Designing and Planning for Urban Childhoods?” Urban Planning, Volume 4, Issue 1, Pp.53–66.
- Jacobs, Jane.,2007,《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吳鄭重譯),台北:聯經。第4章。
實作二:單車系統磨合
4/30:提案工作坊
- 兩個基地個案面臨什麼樣的系統模合問題?要如何解決?
主題三:
5/7:平台經濟
5/14:共享單車
5/21:Right to the SMART CITY
- Kitchin, Rob. 2014. “The Real-time city? Big data and smart urbanism.” geoJournal 79:1-14.
- Joe Shaw and Mark Graham. 2017. “An Informational Right to the City? Code, Content, Control, and the Urbanization of Information.” Antipode Vol. 49 No. 4, pp. 907–927.
- Sharon Zukin and Max Papadantonakis, "Hackathons as Co-optation Ritual: Socializing Workers and Institutionalizing Innovation in the “New” Economy" In Precarious Work. Published online: 04 Dec 2017; 157-181.
- Aldred, Rachel. 2010. “On the outside: constructing cycling citizenship.” Social and Cultural Geography, 11(1), pp.35-52.
實作三:設計、測試、修改
5/28:小組討論
6/4:小組討論
6/11:發表會
6/13:D-Day
6/18:期末考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