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設計導論:居住不只是正義

如果說,所謂「社會設計」(social design),指的是「一種設計實踐,其主要動機是促進社會內部積極的社會變革」,那「居住」(Living)無疑是此刻的重要議題。從物理的「居住空間」到抽象的「居住正義」,從個人的「居住品味」到非人的「棲息環境」,居住一直是個充滿多樣可能,又飽有內在張力的議題。而這些矛盾、衝突、渴望、行動都具體而微地展現在「家具」(furniture)的物件設計上。試想,誰不是從小就渴望有個自己的房間?誰不想添購這個那個裝潢自己的空間?誰又不曾看著一團混亂的房間立志斷捨離?但誰又認真思考人類為了維持自身的居住品質是如何破壞了其他物種的生存棲地?

是以,這門課將居住空間的營造視為一種社會設計過程。我們希望能打開設計的黑盒子,了解設計過程中相關行動者(包括設計師、研究者、使用者,甚至非人物種)的互動如何讓居住有了不同的樣貌?不同的行動者又如何反省設計的不足之處?可能的行動策略又會是如何?

這門課程會在人、物、境的架構下,開展以下三個主題。

主題一,「設計x社會」。我們將以物件為起點,討論如何理解物件的社會意義?生產物件的組織又是如何運作?設計師近年為何又如何從物件背後現身?我們希望能在這階段讓同學在個人、物件、社會、環境之間能建立一個社會關係性的思考方式。

主題二,「設計反思」。常見對設計的社會學式批判總是從消費與勞動入手,但其實設計領域的自我批判可一點都沒少過,並且以此發展不同的設計方法。我們將討論其中幾個關鍵的設計反思,包括:責任設計、協同設計、社區設計、批判設計等,並且搭配相關研究、個案分析將設計方法與社會學研究連結在一起。

主題三,「社計方法」。從主題三開始的最後一個月是我們的密集工作月。我們會讓同學以「居住」為議題,提出對自身居住空間中的某個「家具」的設計提案,藉此解決使用者在居住上的某個問題?或是讓其反思某個社會議題?順著設計流程,我們會以各組的設計提案為起點,從問題界定、技術創新、組織人群,討論設計提案內在的政治張力、行動兩難,甚至「人本設計」的盲點。最後在創新設計學院進行成果發表。


[課程目標]

  • 建立對設計物件的分析能力;
  • 建立對社會議題的研究能力;
  • 建立設計提案與原型測試的實作能力。

  • [課程進度]

    2/20:課程介紹:何謂社計?如何研究?

    • Harvey Molotch,2018,《東西的誕生》(李屹譯),台北:群學。第1章。
    • Cameron Tonkinwise. 2015. “Is Social Design a Thing?” in The Social Design Reader. (edited by Elizabeth Resnick). London: Bloomsbury Visual Arts. Pp.62~75.
    2/27:實作工作坊
    • 在實作中心上課,學習設備操作,以作為期末提案之用

    主題一:設計x社會

    3/6:設計x社會(一):物件的意義
    • Don Norman,2024,《設計,讓世界變更好》(陳宜秀譯),台北:遠流。Part 1。
    3/13:設計x社會(二):設計這一行
    • Harvey Molotch,2018,《東西的誕生》(李屹譯),台北:群學。第2章。
    • Guy Juiler,2009,《設計的文化》(鄭郁欣譯),台北:韋伯。第2章。
    • 鄭陸霖,2013,〈「陰柔專業性」的可能與弔詭:日本女性室內設計專業的歷史制度形成〉,《社會分析》第6期,頁1-72。
    3/20:設計x社會(三):系統、棲地、生態圈
    • 太刀川英輔,2023,《進化思考》(詹慕如譯),台北:雙囍。Part 3。
    3/27:小組活動(一):視角轉換
    • 從某個家具的角度看出去,這人的居住空間是這樣的啊……
    4/3:清明節
    • 觀察先人的居住空間(?),異質空間與生活空間如何相互連結?
    • 運用主題一所教的方法,把這份觀察寫成報告

    主題二:設計反思

    4/10:設計反思(ㄧ):責任設計
    • Don Norman,2024,《設計,讓世界變更好》(陳宜秀譯),台北:遠流。Part 3。
    • 吳嘉苓,2015,〈永久屋前搭涼棚:災後家屋重建的建築設計與社會改造〉,《科技、醫療與社會》,第20期,頁9-74。
    4/17:設計反思(二):民主設計
    • Lars Bo Andersen, Peter Danholt, Kim Halskov, Nicolai Brodersen Hansen & Peter Lauritsen. 2015. “Participation as a matter of concern in participatory design”, CoDesign, vol. 11:3-4, 250-261.
    • Thomas Bindera, Eva Brandta, Pelle Ehnb and Joachim Halse. 2015. “Democratic design experiments: between parliament and laboratory.” CoDesign, Vol. 11, Nos. 3–4, 152–165.
    • 呂欣怡,2021,〈工業隙縫裡的盆栽景觀:人與樹在失調環境中的符應與共生〉,《考古人類學刊》,第95期,頁1-44。
    4/24:設計反思(三):服務設計
    • Lara Penin. 2018. An Introduction to Service Design: Designing the Invisible. London: Bloomsbury Visual Arts.
    • 簡妤儒,2017,〈棄置的圍網和推不動的紙盤:產銷結構如何形塑技術物政治性〉,《科技、醫療與社會》,第25期,頁119-169。
    5/1:小組活動(二):校外參訪
    • (規劃中)

    主題三:社計方法

    5/8:社計方法(一):如何界定問題?
    • 筧裕介,2013,《社會設計》(李凡譯),北京:中信。第3、4章。
    5/15:社計方法(二):技術意義現身
    • Roberto Verganti,2018,《設計力創新》(呂奕欣譯),台北:馬可孛羅。第4章。
    5/22:社計方法(三):組織相關群體
    • Ezio Manzini,2015,《設計,在人人設計的時代》(鐘芳、馬謹譯),北京:電子工業。第7章。
    5/29:小組活動(三):原型製作
    • 利用實作中心,把設計提案的測試原型做出來
    6/5:期末報告
    • 設計提案發表
    • 繳交修課心得
    • 課程執行檢討

    [注意事項]
    • 本課程開放給台大、台科大、台師大三校學生(大三以上,碩士亦可),以及政大創國學院學生修習。
    • 本課程初選不開放,欲選修同學需透過填寫「修課申請表單」提出申請。
    • 表單開放時間為2025年1月1日~10日23:59,並預計1/13以電郵通知入選者(未入選者恕不另行通知)。
    • 入選者在收到入選通知後需再次確認入選意願,且於第一次上課(2/20)出席者,方能取得授權碼加選。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