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的腳步從不停止。總統大選結束後,緊接而來的是第三階段開放陸資來台投資的檢討。照媒體報導,行政院工程會搶先邀集相關部會研商公共建設方面,交通部已建議有條件開放捷運、輕軌系統、車站和轉運站,讓陸資以BOT促參方式參與。雖然最後的結果還沒出來,不過這則新聞讓我想到三件事。
首先:什麼樣的公共建設會期待陸資?
本來我想到的是台中的捷運系統,不過後來想想,也許花蓮的太魯閣觀光劇場更有可能。尤其是看到在陸委會的《開放陸資來台從事事業投資政策說明》(PDF檔),關於公共建設的正面表列有「觀光遊憩重大設施(共計 1 項):指位於風景區、風景特定區及其他經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認定之遊憩(樂)區內之觀光旅館。」這麼一項,更覺得這應該是傅縣長與賴導演的志業之所在吧?尤其文建會也引陸資進入文創產業,也許大家很有合作空間。(笑)
其次:這樣的投資方式會形成怎樣的勞動體制?
工程會主委李鴻源說,「大型基礎建設應考慮開放陸資來台投資,兩岸可經由協商相互開放一定比例的市場,但要求陸資僱用台灣勞工,運用一定比例的台灣營造廠商及工程規劃設計」,這話讓我想到的不是說「啊,台灣人終於變成台勞了」,而是先前李靜君來台灣時談的「中國在非洲的經濟投資」。尤其是把中國大型營建公司背後的國企背景,以及外國營建項目作為國內剩餘勞動力輸出標的這兩個因素放進去想,總覺得到時候對台灣社會的衝擊都要比陸客來台大上許多。
最後:What Would DPP Do?
很難不想到民進黨會怎麼做,不是嗎?尤其是蔡英文敗選後,許多檢討都環繞著民進黨「過時」的兩岸政策。這不是說,「九二共識」就是一個進步的兩岸政策,而是如中山社會所的鄭力軒教授所言:「我不認為民進黨敗因是缺乏「兩岸政策」,我認為真正的問題在於民進黨缺少很明確『不以兩岸為中心的經濟政策』,而國民黨這次是把兩岸政策當經濟政策在打,這在經濟危機出現的時刻成為讓一些人猶豫的致命傷。」有的人會覺得,民進黨更應該提出的是「不以經濟為中心的兩岸政策」,而我自己是覺得,不管是「不已兩岸為中心的經濟政策」或「不已經濟為中心的兩岸政策」,都意味著「強本西進」已經是一個過時的議題。因為台灣不但已經被「吸進」了,而且陸資就要來了啊(搖肩膀)。如果民進黨還沒有意識到兩岸關係已經變了,仍舊以為台商是「攻方」的話,恐怕未來四年仍舊是不樂觀啊。
以上三件事情,都是看到影子就開槍的胡言亂語,寫在這不過做個記錄,看看笑笑就好。(認真)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