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itish-NESS or LESS?

今天早上在看BBC新聞時看到一段很有趣的話:
Now, in the week of the budget, we are broadcasting a long film which explores Gordon Brown's ideas about Britishness.This isn't simply a ques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 It becomes increasingly apparent that these ideas are underpinning an entire political philosophy . He talks to us about the constitution, education policy, the UK's relationship with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and multi-culturalism.
Britishness,英國性。這是這幾天我第二次看到這個字眼。

第一個看到這個字,是在上星期channel 4連續三集關於「英國政府移民政策」的辯論中看到的。在第一集裡,Kenan Malik力陳移民對當前英國競爭力的重要性,尤其是從巴基斯坦和印度來的技術移民大大填補了英國醫療體制勞動力的不足。在第二集裡,Rod Liddle抨擊英國政府過於寬鬆的移民政策已經嚴重威脅英國所驕傲的「英國性」-言論自由、信仰自由,以及多元文化的容忍(tolerance)。他的說法建立在有越來越多的外國移民以「政治難民」的身分湧入英國東南區域,並且其中大部分的人都是MUSLIM,但是他們的那不容挑戰的信仰卻正在扼殺英國民主的公民社會-「我們正在容忍一群不願容忍異己的他者」-這是Rod對移民政策最大的憂心,或者說,指控。第三集是雙方現場大辯論,沒有定論,但是我們可以發現「如何看待他者?」這其實是英國長期以來的歷史問題,從一百年前的愛爾蘭人、到一戰結束後的猶太人,然後,今天的穆斯林,以及未來的中國人。

說老實話,作為一個外國學生,我其實很難對任何一集都感同身受,畢竟學生的環境是單純多了。而我覺得在這些爭論中很有一點的地方是,似乎真正讓英國人民想要檢討移民政策是否過於寬鬆原因並不是來自於「技術移民」(這年頭誰不喜歡?),而是來自於「政治難民」。而在英國的歷史上,作為一個文明的帝國,這讓他們在「道義上」必須歡迎政治難民。即使他們可能心裡百般不願,但是在他們紳士的臉上總得笑笑地說:well, welcome to this civilized country, hope you would enjoy it...you know me?

只是,現在一口氣從東歐來了因為EU邊界開放政策的移民(經濟難民?),再加上中東因為戰爭而舉家遷入的穆斯林(政治難民)。英國人可能會想:我還得當紳士當多久?

在這樣的脈絡下,Gordon Brown的這番談話就顯得特有意思。他想回應選民內心對「英國是我們的!!」的呼喊,但是卻又必須避免被人扣上「種族主義者」的帽子,於是「英國性」這個帶有強烈國家認同的字眼在Brown的談話中就被轉化成為一種「政治哲學」。政治哲學是可以被討論的,但也是有立場的。另一方面,Brown也透過呼籲「中止帝國罪惡感」使「帝國歷史」能構成為「英國性」的一個構成要件(有趣的是,Brown是個蘇格蘭人)。最後,英國性更重要的地方在於強調「英國不單單只是英國和歐洲之前的橋樑」,好突顯Blair其實太向美國靠攏而失去英國該有,呃,英國性。

什麼是英國性呢?這問題其實一點都不重要。這個字的內涵越寬鬆越好,大家越看越模糊也好,在模糊當中能夠激起些許激情更好,但這激情的表現方式能夠止於禮最好--這樣才能海納百川並為我所用。呃,這也算是一種英國性吧。

【延伸閱讀】:拒絕帝國的小子

Comments

wobblies said…
不管是政治或者經濟的,只要是難民,我想幾乎所有國家都會面臨類似的兩難。不過身邊的一些英國朋友(不只是大學裡的)對於難民抱持著很激進/樸素的想法--就是應該站在人權的角度去幫助他們,甚至自己都經常投入義工的工作。如果英國社會相較於歐陸各國,對於難民有比較開放的態度的話,我想NGO的貢獻是功不可沒的。當然了,這仍跟大英帝國史是有關的。

講到G Brown,我最喜歡看國會辯論的他。當布來爾站起來講得嘴角全泡手足舞蹈的時候,Brown坐在後面的表情與姿態經常很好笑,通常是那種「靠,你是在講什麼?如果換我講的話,一定是這樣這樣那樣.....」,或者是那種「好了,你講了那麼多年,下一屆該換我了吧!」的表情。去年C4有個節目叫做body language,許多時候都是拿這Brown老兄的慢動作出來當範例解說的。嗯,簡直是英國版的長扁情結!只不過這裡的"長仔"經常扁著嘴.......
豬小草 said…
之前聽過我在法國唸書的朋友談到法國政府和人民對待難民的態度,我想比起英國應該不相上下。只是這幾年似乎英法人民,或者是媒體上表現出來的,似乎是覺得--太多了!!我想,或許就在這點上讓他們很掙扎吧。

至於Brown跟Blair之間的互動,我覺得真的挺有趣的。c4那個節目我沒看,不過我記得一個類似的節目廣告是一直重播他們兩個眉來眼去、你摸我大腿、我撥你頭髮的畫面。不知道長扁之間有沒有這樣阿~阿~阿~
豬小草 said…
上進?唉,這話不適合我們的。會看這些節目無非是因為連續劇都有前因後果阿,從中間總覺得很奇怪,所以只好看這種很長知識的節目。不過,我們最近最喜歡看的節目其實是那種「競賽類」的節目,比方「十二羅漢搶工作」、「我要當麻豆」。個人覺得這種節目對於博士生的身心健康很有幫助,下次再來聊聊。

唉,想到這星期四晚上沒時間看講DAVID KELLY的電視影集,還是有點小失望。
Anonymous said…
對對對...我也覺得豬小草夫婦真是太有上進心,每次都推薦我好多好電視。

不過我有一個疑問:你為什麼都會記得他的播出時間阿?我通常都是在播出之後才想起來...

余小儀
豬小草 said…
關於這個疑問。我們每個星期六都會買THE TIMES阿,裡面就會有一本THE EYE,有當周電視跟廣播節目的時間表跟簡介,然後我們就拿起筆來,一個個圈起來。夠認真吧?!

對了,看看這篇文章,下次你可以用other粗入自己的名字跟blog網址喔。
wp said…
最近我迷上「American Idol」,裡面最好笑得不是參賽者而是評審,每次看到寶拉阿不都(我年輕時的偶像),跟另外一個英國的賽門都嘴,講些惡毒的評語,很有趣。

另外,看影集或肥皂劇無法從中間看起原因是.....你看得不夠多啦!像我現在隨時隨地都可以進入劇情,已經到超級電視兒童的境界了。

這篇與主題沒啥關係,純屬鬧場。
Anonymous said…
好一個按表操課。
Anonymous said…
Joyce Yei 在她的論文中對於英國性一詞有非常深入的討論, 可以在圖書館中或系上借到.
豬小草 said…
名字有沒有拼錯呢?我輸入這名字,在圖書館查不到。而且用britishness當關鍵字輸入,查出來的三本書也沒有這個人耶。
Anonymous said…
在社會系的網站上可以查到她的全名, Joyce和Yei之間還有"秀燕"二字, 但我不確定英文的拼音為何, 或者可以上東華(族群關係所吧!)她的個人網頁上查她的英文名, 她也發表了幾篇相關文章.
irrenhaeusler said…
德國也有難民問題,不過跟殖民歷史無關(有誰記得德國有幾個殖民地?),推測是因為二次大戰納粹大屠殺的贖罪心態。極右派總喜歡說「我們這艘船已經滿了啦」,我相信這是許多敢怒不敢言的保守德國人的心聲。

"UK's relationship with Europe"? 這意思是 UK 不在 Europe 囉?呵呵,「光榮孤立」到現在還在撐啊?真辛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