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台灣音樂生態的討論越演越烈。在這當中,eugena堅持他的說法,認為:
首先是在「主流唱片公司」這件事情上。
老實講,其實我還挺想聽聽看eugena好好談談「品質」這件事。簡單的說,就是為什麼感覺上(當然,這是我個人不可靠的記憶)台灣音樂工業在1990年代還挺蓬勃、挺有品質的,可是在跨國四大唱片公司進入台灣市場、合併台灣唱片公司後,「品質」反而下降到一個狗屎、垃圾、臭牛肉麵的地步?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把eugena之前說過的這段話:「國外卻做得有聲有色賺大錢,這根本不是通路的問題,講難聽一點,因為產品爛嘛,長時期不重視音樂素養、不培養人才,在極短時間內過度消耗歌手的音樂生命 (張惠妹的嗓子曾有一度被操得很慘,連怎麼教育歌手要保護自己的喉嚨這樣基本的道德都沒有),還敢指責盜版或p2p在扼殺音樂?到底是誰在扼殺音樂啊!!!!」當作國內唱片市場萎縮的原因。
那麼,反過來講,照理,國外唱片市場有聲有色是因為他們「產品好、長時期重視音樂素養、培養人才、不在即短時間內過度消耗歌手的音樂生命、有教育歌手保護自己喉嚨的基本道德」的話,那為什麼這些跨國唱片公司在進入台灣市場後,卻變成毫無道德水準可言的惡魔?
這中間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然後,我們才能接下來談其他問題。
又,在開始討論這問題前,或許先把〈音樂時代(11)滾石論戰烽火錄〉這串文看過一次。雖然是三年前的舊文了,但是溫故可以知新。比方在楊忠衡的文章裡說到跨國唱片公司的運作邏輯:
唱片公司說他們很辛苦,我想,更辛苦的是被他們當作傻瓜的視聽大眾。...老實講,我對於這樣的情緒性字眼實在是很不喜歡,而且eugena老是把一堆東西糊在一起講,很不容易打開來談。不過這當中又有些有意思的東西在。
這些都還是主流音樂市場的藝人,若是要國內的陳珊妮、伍佰、陳琦貞去和日本、美英上的非主流市場上的歌手比較,很抱歉,比不上就是比不上。...
我一直都在強調品質而不是喜好,我可以不喜歡台灣的地下樂團的樂風,但相較於英國的樂團,台灣地下樂團的水準就是差人一大截。
首先是在「主流唱片公司」這件事情上。
老實講,其實我還挺想聽聽看eugena好好談談「品質」這件事。簡單的說,就是為什麼感覺上(當然,這是我個人不可靠的記憶)台灣音樂工業在1990年代還挺蓬勃、挺有品質的,可是在跨國四大唱片公司進入台灣市場、合併台灣唱片公司後,「品質」反而下降到一個狗屎、垃圾、臭牛肉麵的地步?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把eugena之前說過的這段話:「國外卻做得有聲有色賺大錢,這根本不是通路的問題,講難聽一點,因為產品爛嘛,長時期不重視音樂素養、不培養人才,在極短時間內過度消耗歌手的音樂生命 (張惠妹的嗓子曾有一度被操得很慘,連怎麼教育歌手要保護自己的喉嚨這樣基本的道德都沒有),還敢指責盜版或p2p在扼殺音樂?到底是誰在扼殺音樂啊!!!!」當作國內唱片市場萎縮的原因。
那麼,反過來講,照理,國外唱片市場有聲有色是因為他們「產品好、長時期重視音樂素養、培養人才、不在即短時間內過度消耗歌手的音樂生命、有教育歌手保護自己喉嚨的基本道德」的話,那為什麼這些跨國唱片公司在進入台灣市場後,卻變成毫無道德水準可言的惡魔?
這中間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然後,我們才能接下來談其他問題。
又,在開始討論這問題前,或許先把〈音樂時代(11)滾石論戰烽火錄〉這串文看過一次。雖然是三年前的舊文了,但是溫故可以知新。比方在楊忠衡的文章裡說到跨國唱片公司的運作邏輯:
相形之下,外商集團不能容忍這麼多畫地為王的山頭,裁員縮編後,穩固的組織架構與資源互通,提供相對穩定性,倒有利於「亂世」。看起來就別有一番滋味啊。更別說魔岩張培仁的這幾段話:
是的,滾石不好,他不應該太堅持自己在華語市場的象徵性地位,一直獨資經營,應該 在所有的唱片公司見好就收,逢高便賣的市場環境中早早收手...也是火藥味十足啊。並且,這樣看來,跨國唱片公司合併本地業者,到底是讓歌手的育成與市場的經營方式變得合理,還是,其實是「業績導向」地將過去那些不好的操作方式推到極致?
滾石不好,他不應該在全亞洲開設分公司,嘗試與國際公司分廷抗禮,不應該承擔與全 球文化對抗的壓力,應該像所有的人一樣,早早就讓自己的品牌和全球同化,大家都做 歐美文化的殖民地子民,讓小公司獨立面對挑戰,讓大明星都被請去看葛萊美,賺的錢 保證比現在多十倍,還苦撐十年,讓遊戲橘子也以為國際化很容易,兩下就出現問題。...
滾石不 好,讓20 多年華語世界最大的流行文化母帶資產還維持著在台灣人自己的手中,不被 外國公司買掉,像圓明園或敦煌的雕像一般,放在大英博物館,你要看還得買票...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