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不聽PODCAST?

我覺得我這邊已經快變成PODCAST電台了。

水瓶子在「心魔」的回應裡說:
不過演講跟Podcast 還是有點不同,我到覺得不少的廣播節目可以用 podcast 的型態出現,只是我要同步到我的 PDA 或是 iPod, 老實講還是有點困難啊!在電腦前面聽到是很正常,可是我還是喜歡坐捷運的時候聽 FM 收音機,那不就好了!
我卻覺得,PODCAST其實只是一種媒介形式,它可以裝像廣播節目一樣的內容、可以是純音樂的、可以是對談,當然,也可以是演講。就BLOG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內容一樣。

至於拿FM跟PODCAST比,我想兩者差別還是很大的。一方面,PODCAST最重要的地方就在於讓音樂從獻上、從電腦上,走下來,進到你的MP3 player裡,讓你帶著走(想像一下FM廣播節目被錄成錄音帶,而且,這過程還是別人幫你弄好的,你只需要訂閱)。另方面,FM是你在一個特定時間聽著特定節目,但PODCAST基本上已經沒有「時段」這概念,而比較像是TiVo。更重要的是,如果一個人真的有iPod的話,他恐怕不會不曉得iTunes與iPod同步更新PODCAST是何等的方便。

並且,PODCAST更不是iPod的專利即使你沒有iPod、即使你不用iTunes,你仍舊可以用iPodder下載PODCAST,下載後的節目會被放在一個資料夾裡,你可以用你更新一般MP3 player的方式更新節目。你所需要花費的時間,恐怕要比上網抓MP3還短。

當然,聽PODCAST就像看TiVO一樣,是生活習慣改變的問題。以我自己為例,iTunes裡頭近百個節目頻道持續更新,有空就開著放,有興趣的節目就仔細聽,甚至在部落格上專文推薦。一切就像是我盯著Google Reader,然後作HEMiDEMi一樣自然。

喔,說到這個。

我之前提過怎麼使用ODEO的INBOX和STARRED功能作出PodcastGator功能,而我今天要作一個變形版。

ODEO有許多功能都讓我驚豔。比方說,當你把一個不在資料庫裡的PODCAST FEED送進去的時候,ODEO會「立刻」把這頻道的資料補齊,並且把所有牠抓得到的節目都轉成FLASH PLAYER形式讓你可以複製重貼上自己的部落格。另一個功能是,在ODEO,每一個使用者都可以為每一個節目下TAG(同理,你也可以刪除其他人下的TAG),然後同TAG的節目會被聚合在一起,並且以RSS或XSPF的格式輸出;我常常透過這個機制接觸到其他的節目與頻道。

而我今天想作的,就是像「OUI共筆」一樣,透過下特定的TAG,然後把該RSS用FEEDBURNER燒成PODCAST FEED,這樣一來,有興趣跟著我一起聽節目的朋友就可以透過點選「Swant Audio」,來收聽,甚至下載PODCAST到你的iTunes或iPodder裡。

原則上,我會為每一個我推薦的節目寫篇短文介紹,就像我之前作的一樣。但受限於時間,也有可能先推薦了節目,而還沒有寫短文,就請大家包涵了。

Comments

水瓶子 said…
謝謝小草兄的解釋,很清楚。

我想提出的是市場的發展與未來科技的可能性,廣播、電視與報紙這三類的媒體跟網際網路的發展一路走來,我們發現影響最大的是報業,利用網路或是部落格,都很輕易的可以把報紙給打死,我們可以在網路上找到比報紙更多更好的資訊,但是在廣播與電視上,目前,要找到這類的資訊就比較困難了。

一方面是電視與廣播的剪輯的技術門檻還是比較高,節目要可聽或是可看性,花的時間真的比較多,但是逐漸地因為數位產品的技術演化,這個技術門檻也有降低的趨勢。

Tivo 之所以可以存活,還是在精采的電視節目時段問題,還有廣告的因素,雖然他是不可移動的,只能在家裡的客廳看,要燒錄出來,或是用網際網路的 streaming,目前還有很多現實的技術問題要克服。

可是廣播節目在頻寬的要求比較低,我覺得像 MOD 這種隨選的方式,目前的 3G 技術就已經很純熟了,為什麼手機業者不大量的拿來應用,目前只看到歌曲下載的應用,還沒有看到有聲書的推廣。

或許是好的有聲資訊內容還是太少了,所以要形成 PODCAST 的大量資訊很難,我們要得承認好的有聲資訊還是需要大量的成本的,雖然比電視節目要低,若是 3G業者可以多推廣這類的節目(支援豬小草),不失為突圍的一種方式,而不用被 iPod 或是要利用電腦做傳輸媒介所綁的死死的。

話題有點扯遠了,我真的在通勤的時候還是聽FM 收音機,大約30分鐘的時間,要搞個PODCAST還是太累,不知道誰要支援我一台 iPod 給我試玩看看,哈哈!
豬小草 said…
在蒐集訊息上,我想,雖然PODCAST或VLOG目前的資料的確不如文字的多,但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速度其實很快。當然,我指的是「英文」節目,中文節目還是不多。

在這些英文節目裡,除了像BBC、NPR這些公共電台,或大學講堂節目外,也有許多報紙(像英國Guradian和TIMES、美國的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雜誌(英國的經濟學人、美國的商業週刊)、網站(例如digg.com、TechCrunch、Boing Boing)、唱片公司,甚至手機業者(英國的T-mobiles),也都推出自己的PODCAST。

這些節目,有的是像BBC把廣播節目直接轉成PODCAST、有的是像商業週刊由主編與記者討論當期封面議題、有的是像衛報集合一群記者討論媒體議題、有的是像A World of Possibilities作五十分鐘的專題討論。

資訊多不多?夠多了。只是「英文聽力」當然會是我們一個很大的限制與障礙。

這也是我,或者JAMES,會感嘆台灣各大學、研究中心其實有很多節目可以釋放出來,但是卻不去作。比方說,中研院一直有個叫做「科技饗宴」的公開座談,其對象是設定為「一般民眾」,雖有錄音錄影,且把影像部分交由工視播出但卻沒有把錄音公開釋出。

而公視那個由謝震武主持的「公眾院」(好像是這名稱),找許多人對談,跟BBC的NEWS NIGHT很像,但是NEWSNIGHT有節錄版的PODCAST和VLOG釋出,公視卻沒有。

而中文有聲書摘是有公司在作的,例如「博客思聽」。

PODCAST的製作成本與技術對於個人來說,或許還是有一定的限制,但是對於這些組織呢?唉。

至於說到電信業者的服務,前好像有聽說NOKIA要推電子書,不過,現在也還沒聽說有麼大動作。只是要我買一支可以好好看電子書的手機,恐怕花的錢要比iPod多很多吧?

至於是不是被電腦這傳輸媒介綁死,或者下載PODCAST會不會太費工?嗯,不管我是之前把節目同步到iriver H10或易立信w550i,我覺得都只是在一開始設定時要花點時間,後面的同步更新其實都是電腦在作啊。綁死、太累?沒那麼誇張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