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期的數位時代花了很長的篇幅介紹Facebook,這個上星期才將1.6%的股權以兩億四千萬美金的價格售予微軟的網路新創公司。文中除了力讚Facebook創辦人Mark Zuckerberg自小天資聰穎、長大深謀遠慮外,另一個重點,就是認為Facebook的開放平台模式將有助於其投放更精準的網路廣告,因此獲利前景看好。
這樣講當然是有幾分道理。畢竟,Facebook是一個以「坦白從寬、抗拒從嚴」為運作基礎的網站,你想要在Facebook上取得更多的訊息、認識更多的人,就必須更詳細且坦白地揭露你的個人資訊,從唸過的學校、住過的城市、交過的朋友、喜歡的東西,玩App的時候回答一些小問題,坦白越多越詳細,你所能看到的資訊就越多,你花在Facebook上的時間就越多,跟著揭露的訊息也越多。而隨著你自我揭露的資訊越多,Facebook的資料庫就對你這個人越認識,投放的廣告自然也越精準。
數位時代的封面把Facebook定位在一個「人脈聯絡簿」,意思好像是說,透過Facebook你可以認識到很多人,然後人脈變廣,社會資本增加。可是社會資本是一個「要被使用過,才能確認是否存在」的資本,它的存在不是因為「被擁有」,而是「被使用」;一個人你認識歸認識,卻未必能成為你可使用的資本。同樣的,你在社群網站上認識的人、加入的好友,他(她)未必就能成為你的社會資本,你們得先有互動,才有關係,才有動能。
可是在Facebook的介面上,使用者之間能否有效的互動,取決於使用者能否「坦白」,一旦這地區使用者在Facebook上仍舊使用匿名,甚至沒有將活動訊息公開的習慣,那麼,由這地區的使用者所形成的網絡(network)或許就會變得十分無聊,使用者之間或許有傳來傳去的小遊戲,但是彼此之間鮮少互動,也沒什麼訊息可以交流。
這就是我目前在Facebook上遇到的情況。
事實上,相較於twitter,我與Facebook使用者之間的關係其實是不緊密,甚至沒有社區感的。而那些到處傳來傳去,要我認證推廣的小遊戲,只是讓我覺得焦慮厭煩(你能夠想像每天都有人在你家樓下喊:「豬小草~我們出來玩~」?),想要把整個帳號給關掉。
不過,看大家都這樣讚美Facebook,我想上述一定都是我個人問題。(嘆)
這樣講當然是有幾分道理。畢竟,Facebook是一個以「坦白從寬、抗拒從嚴」為運作基礎的網站,你想要在Facebook上取得更多的訊息、認識更多的人,就必須更詳細且坦白地揭露你的個人資訊,從唸過的學校、住過的城市、交過的朋友、喜歡的東西,玩App的時候回答一些小問題,坦白越多越詳細,你所能看到的資訊就越多,你花在Facebook上的時間就越多,跟著揭露的訊息也越多。而隨著你自我揭露的資訊越多,Facebook的資料庫就對你這個人越認識,投放的廣告自然也越精準。
數位時代的封面把Facebook定位在一個「人脈聯絡簿」,意思好像是說,透過Facebook你可以認識到很多人,然後人脈變廣,社會資本增加。可是社會資本是一個「要被使用過,才能確認是否存在」的資本,它的存在不是因為「被擁有」,而是「被使用」;一個人你認識歸認識,卻未必能成為你可使用的資本。同樣的,你在社群網站上認識的人、加入的好友,他(她)未必就能成為你的社會資本,你們得先有互動,才有關係,才有動能。
可是在Facebook的介面上,使用者之間能否有效的互動,取決於使用者能否「坦白」,一旦這地區使用者在Facebook上仍舊使用匿名,甚至沒有將活動訊息公開的習慣,那麼,由這地區的使用者所形成的網絡(network)或許就會變得十分無聊,使用者之間或許有傳來傳去的小遊戲,但是彼此之間鮮少互動,也沒什麼訊息可以交流。
這就是我目前在Facebook上遇到的情況。
事實上,相較於twitter,我與Facebook使用者之間的關係其實是不緊密,甚至沒有社區感的。而那些到處傳來傳去,要我認證推廣的小遊戲,只是讓我覺得焦慮厭煩(你能夠想像每天都有人在你家樓下喊:「豬小草~我們出來玩~」?),想要把整個帳號給關掉。
不過,看大家都這樣讚美Facebook,我想上述一定都是我個人問題。(嘆)
Comments
是說我也會去叫人家出來玩啊...:P
是說,我都會收耶,所以,實在是很花俏。收來玩一下,發覺不好玩,就刪掉,以後人家再傳一次,我就不收了。
加入純粹只是因為方便找到散佈各方的親友
也因為不怎麼喜歡Myspace雜亂的介面
現在看起來 後者的隱密性似乎比較大
Facebook那些小遊戲的確很煩
不過夜市功能實在太棒了
順便推廣台灣特色
Facebook這種公開隱私的作法,可真是兩面刃呀
提供精神醫學資訊與自助資源
《紐約時報》報導,有些Facebook使用者發現,他們的私人資料幾乎不可能完全從該網站移除,這種狀況再度引發Facebook可能濫用用戶個人資料的疑慮。
雖然網友可以選擇停用該網站的使用者帳戶,但Facebook網站伺服器會無限期留存這些帳戶內的資料複本。而且確實有許多網友連絡Facebook,要求刪除其個人帳戶,結果徒勞無功。
在美國紐約曼哈頓一家生技顧問公司擔任主管的尼彭.達斯說:「這就像《加州旅館》,你可以隨時退房,但卻永遠無法離開。」
達斯花了近 2個月時間,用電子郵件與Facebook客服部門交涉,最後他揚言要採取法律行動,對方才刪除他在網站上的大部份資料。即便如此,一名記者還是有辦法找到達斯在Facebook上清空的會員基本資料(empty profile),並成功地透過該網站發給他一封電郵。
為解決 Facebook前會員面臨的難題,網路上專門協助網友脫離Facebook束縛的網頁應運而生。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從事專利審查工作的馬格納斯.瓦林就創立一個Facebook社群,名為「如何永遠刪除你的Facebook帳戶」。這個社群擁有近4300個會員,而且穩定成長中。
根據Facebook的說法,停用帳戶意謂使用者可隨時恢復使用,只要一恢復使用,之前的所有資料將可再度取得,但這也意謂著,使用者無法不留足跡地離開。
只有連絡Facebook客服部門的人才會被告知,必須逐行刪除所有會員基本資料、「牆」(留言板)上留言,以及他們在該網站上建立的社群消息。
Facebook發言人塞札珂女士表示,使用者可以刪除帳戶所有相關資料,然後再將帳戶停用,接著寫信給Facebook要求刪除他們的資料,他們發的電子郵件也將會從資料庫完整刪除。
其他網站大多數都可讓會員選擇清空過往所有紀錄。比如:MySpace及 Friendster等社交網站,還有eHarmony.com之類的配對網站都會讓要離開的使用者確認其意願,數次確認之後,最終會出現「刪除」的選項。
http://www.gcboy.com/index.php?Itemid=46&id=272&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
小心尾軟的陽毛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