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搭閱讀:《慢食》與《假全球化》

總覺得在小七讀著謝忠道那本《慢食:味覺藝術的巴黎筆記》是件非常不敬的事,但也是在這樣的空間裡,讓這本書所談的議題格外有意義。尤其是那幾篇關於「味道」、「主體性」、「無國界」(12)的討論。

好比說,當我讀到謝忠道在關於「無國界料理」的討論中寫到:
在一種簡化的意念下,所謂國界是一種料理裡的指標食材或做法,讓人一聽即懂得不必深究的符號,像公共廁所標示上的一男一女人像,全世界都差不多,到任何地方只要循著這個標誌,不必懂該國語文,就可以找到廁所一樣。比如日本的生魚片壽司、中國的大鍋火炒、印度咖哩辣醬、泰國的魚露粉絲、義大利披薩、美國漢堡、英國的炸魚薯條… 無國界料理非常像任意將兩三種文化表象很明顯的元素放在一起而已:大火炒蔬菜然後包在希臘pita麵餅裡;泰式酸辣魚湯裡放兩片黑松露;漢堡裡夾鵝肝…
時,我正在吃著小七的「韓式泡菜涼麵」,這段犀利的文字讓我的嘴巴張的老大,不知是該把拌著所謂「韓國傳統辣醬」的麵條一口吞下,抑或是放下筷子,即知即行地思考起食物的「全球在地化」,以及台北無國界料理餐館(或,咖啡館)的空間生產。(茶)

又或者,把謝忠道反省的問題丟到張小虹《假全球化》的理論框架(.DOC下載)中去思考,或許我們會轉而從台北異國料理的台式口味推敲出什麼有趣的東西也不一定。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