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mpus:食農教育與社會設計


食物生產與消費,原本是日常生活的整體節奏。然而隨著現代城鄉分離的進程,都市人消費農食,也呈現分離的體制。農糧與食物採取工業化方式生產,既是工業社會不可避免的趨勢,進入市場的食物,也如同商品拜物教一樣,遮掩了食物背後的社會關係和文化紋理。農務與食物生產的勞動,不再是維生活動而是商品生產,不再是使用價值而是交換價值,不再是實質經濟而是形式經濟。都市消費的商品化食物,因為片面強調美味、方便,因此逐漸脫離住宅區的廚房,而移遷到工業區的廠房,加上大量生產的規格要求,食物也不再依賴廚師,而是依賴工人甚至機器。去除人性的食物,同時去除了食物本應歸屬個土地與社會歷史脈絡,只殘剩功能的需求。至此,人們吃進食物,也就不在意食材與土地的關聯、不在意食物從生產到流通及消費的完整過程,不在意各種種食物風味蘊含人與人緊密相存的文化意義。

在這個產地與餐桌逐漸分離的過程中,學校成為異質的地方,雖然校園建築座落在社區之中,但學生餐廳卻是高度去地方化。雖然校園外,近年來各種減少添加物的「cleanlabel」運動,以及慢食運動、農夫市集、社區支持型農業、縮短食物里程的流通消費,都示範了改變的可能。

但該如何從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的角度反省學校的飲食地景、重新設計教育方式、運用校園的閒置空間打造「可食校園」(Edible Schoolyard)、甚至改善學生的食堂體驗(例如IDEO這案子),進而認識周邊社區的食物生態,這都是當前校園食農教育所面對的挑戰。

延續著過去一學期與衛理女中「外雙溪學」的合作,這門課將進入第二個地方主題,「食物」。我們將以議題討論、田野觀察、共學工作坊的方式,與衛理女中的學生逐步盤點學生食堂、校園菜園,並且進行市府相關局處的訪談(例如教育局、環保局、產發局農業科),最後在聚樂邦的協助下把這些複雜的田野紀錄設計成實境遊戲

課程進度如下。

2/21:課程介紹
  1. 黃育徵,2017,《循環經濟》,台北:天下出版。
  2. Buttin, Nicolas. and Saffré, Brieuc.,2018,《啟動循環經濟:自然與經濟的共存之道》(陳郁雯譯),台北:南方家園。

2/28:和平紀念日

主題一:廚餘與它的產地:食物在線性經濟下的廉價生產模式?廚餘是怎麼被「社會生產」出來的?食物與空間的關係?

3/7:廉價的食物
  1. Patel, Raj and Moore, Jason W.,2017,《廉價的真相:看穿資本主義生態邏輯的七樣事物》(林琬淳譯),台北:本事出版。第5章。
  2. 桝潟俊子、谷口吉光、立川雅司等,2016,《食農社會學:從生命與地方的角度出發》(蕭志強等譯),台北:開學文化。第1章。
  3. Belasco, Warren. ,2014,《食物:認同、便利與責任》,台北:群學。第4章。

3/14:現代的廚餘
  1. 郭豐碩,2012,《現代廚餘的誕生:台灣社會的匱乏、富裕、治理考察》,台中:東海社研所碩士論文。

3/21:食物與空間
  1. 吳鄭重,2010,《廚房之舞:身體與空間的日常生活地理學考察》,台北:聯經。

3/25:共學工作坊(一):觀察衛理食堂

4/4:兒童節

主題二:可食校園與社會設計:地方循環型農業如何被設計出來的?循環經濟是一種倫理設計嗎?該如何設計食農教育?如何藉著設計菜園以接合不同的行動者?

4/11:地方循環型農業
  1. 鄭陸霖,2014,〈道德經濟在消費社會中還有機會嗎?一個實質與形式分析雙軌並進的理論重構〉,《台灣社會學刊》,第54期,頁181-232。
  2. 桝潟俊子、谷口吉光、立川雅司等,2016,《食農社會學:從生命與地方的角度出發》(蕭志強等譯),台北:開學文化。第7、8、9章。
  3. 李丁讚,2011,〈公民農業與社會重建〉,《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84期,頁431-464。

4/18:期中考:訪談教育局、農業科、環保局

4/22:共學工作坊(二):觀察衛理菜園

4/25:設計與接合物
  1. McDonough, William and Braungart, Michael.,2008,《從搖籃到搖籃:綠色經濟的設計提案》,台北:野人文化。
  2. Papanek, Victor,2013,《為真實世界設計:人類生態與社會變遷》(楊路譯),台北:五南出版。第10章。
  3. Molotch, Harvey.,2018,《東西的誕生》(李屹譯),台北:群學。第8章。

5/2:食農教育的課程設計
  1. 林寬宏,2017,《另類食農網絡的實踐:以高雄美濃龍肚國小食農教育為例》,高雄:中山社研所碩士論文。
  2. Hinrichs, C. Claire. 2003.“Thepractice and politics of food system localization”.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vol.19:33–45

主題三:實境遊戲設計:整個五月都會與衛理學生共學。週一在衛理共同設計遊戲、週四在台大討論準備工作。

5/6:共學工作坊(三):遊戲設計工作坊(暫定)

5/16:重新整理
  1. 井上明人,2013,《從思考、設計到行銷,都要玩遊戲!:Gamification遊戲化的時代》,台北:時報。
  2. Sicart, Miguel. 2014, Play Matters. MIT Press.

5/20:概念原型@衛理

5/23:準備工作@台大

5/27:遊戲製作@衛理

5/30:準備工作@台大

6/3:現場調整@衛理

6/6:準備工作@台大

6/10:遊戲測試@衛理

6/15:成果發表@D-Day

6/17:成果發表@衛理

6/20:課程檢討

如同之前所說,Gampus是一門非常任務導向的課程。我們有清楚的問題要解決,有年輕的學生要合作,而在這一學期的閱讀討論田野訪談提案設計的過程中,我們會不斷地反省:教育如何介入社區?如何將參與式規劃的訓練活用到教育現場?但卻也是在這樣的共學過程中,我們必須打開許多被封印的能力,體會也大不相同。

如果你對於食物議題感興趣、對於循環城市很在意、對於實境遊戲想設計,歡迎你來加入我們(選課傳送門)。但要提醒你的是,由於這學期衛理上課時間與台大不同,所以你要把星期一上午的時間以及星期四下午的時間都空下來,這樣我們才能在外雙溪與公館之間兩邊跑。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