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ckubike:都市化與資源管理




美國都市學者Fred Kent說過:「一個城市,若是為了車輛與交通來規劃,就會得到車輛與交通;若是為了人與場所來規劃,就會得到人與場所」。回頭看看我們所在的城市,擁擠的街道、呼嘯的汽車、行人沒有步行的空間、孩童沒有遊戲的場所,這城市從來都不是為你我設計的。這城市是為汽車設計的、為資本設計的,為效率設計的。這城市累積了幾十年快速工業化與都市化的惡果。

為了解決都市化所帶來的問題,我們見證過由上而下的規劃,也經歷過由下而上的參與,但「合作」的難處除了在於不同利害關係人(公務員、居民、倡議者、企業)對於問題成因有不同認知、對於解決方案有不同提議,最重要的,是我們的想像力往往被土地、預算、人力等眼睛可見的「資源」所限制住。Jaime Lerner說:「如果您想要創造力,請將預算減少一半。 如果您想要可持續性,請取下兩個零」,那現在就讓我們想看看,如果這資源是不可見的、是人所廢棄的,那我們對於這城市的都市化問題是否會有不同的治理方式?

因此,作為過去兩年 #hackubike 課程的延續,我們試圖把對於自行車的討論拉高到「都市權」的層次上,並且把「宜居」與Lefebvre「接近城市的權利」(right to the city)相扣連。這門課不像第一年,是從「如何改造YouBike?」思考設計與社會之間的互動關係,以及公共自行車對都市生活的重要性。也不像第二年是以城南社區為場域,討論「單車友善社區如何可能?」,並提出一些貼近生活的設計方案。這學期的設定,是在過去兩年的基礎上,思考自行車如何作為城市中一個流動的「邊界物件」(boundary object),讓身處不同社會網絡的行動者得以溝通訊息,找到一個解決都市化問題的方法。是以,在這門課我們不僅僅把單車視為一種「人的載具」,把騎士從A點運往B點,我們更把單車視為一種「訊息的載具」,讓規劃者得以看見過去看不見的移動模式。當然,伴隨訊息一同移動的還有權力與文化,而這也是我們在討論自行車議題時不可迴避的重點。

總而言之,這門課將會從自行車切入,分成四個層次來討論都市化與資源管理。


主題一:自行車作為設計物(Is an Object):我們將尋著人類學家的腳步,拉開與運輸管理者的不同,重新認識自行車是一個物理的東西(thing)、一個跨時間向度的物件(thing)、一個生產鍊中的商品(commodity)、一個慾望的物件(object)。

2/26:認識自行車
  1. Luis A Vivanco. 2013. Reconsidering the Bicycle: An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 on a New(Old)Thing. New York: Rutledge. Ch. 1~2. 

3/5:自行車文化
  1. Luis A Vivanco. 2013. Reconsidering the Bicycle: An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 on a New(Old)Thing. New York: Rutledge. Ch. 3~4. 

3/12:自行車階級
  1. Molotch, Harvey.,2018,《東西的誕生》(李屹譯),台北:群學。第1~2章。
  2. 林文源、 陳晉煦,2012,《單車品味政治:以2000年後臺灣新竹市文化競逐為例》,臺灣社會學刊 ; 49期 , 頁147 - 205。

主題二:自行車是移動載具(On the Road):當我們學會騎車,就像打開一個寬闊的世界,但把騎自行車當作休閒、通勤,甚至工作,這移動的意義與體驗卻大不相同。我們將先比較休閒與通勤這兩種自行車移動體驗,然後討論這兩種不同移動方式的自行車道是如何配置?

3/19:單車休閒化
  1. Molotch, Harvey.,2018,《東西的誕生》(李屹譯),台北:群學。第3章。
  2. 李佩璇,2009,《自行車的休閒化:休閒實作型式的象徵鬥爭》,台大社會所碩士論文。

3/26:通勤的兩難
  1. 洪偉傑,2012,《自行車通勤政策的借轉與實踐—以台北為例》,台大地理所碩士論文。
  2. Molotch, Harvey.,2018,《東西的誕生》(李屹譯),台北:群學。第8章。

4/2:溫書假

4/9:設置單車道
  1. Hoffmann, Melody L. 2016. Bike Lanes Are White Lanes: Bicycle Advocacy and Urban Planning.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Ch. 1~2.
  2. Winner, Langgdon,2004,〈技術物有政治性嗎?〉(方俊育、林崇熙譯),收錄在《科技渴望社會》,台北:群學。

田野觀察:為了讓理論討論與日常生活結合,這門課會以台大為田野場域,一方面要求同學觀察台大周邊的自行車環境,另一方面也試著從兒童的角度來反省這環境對於其「不友善」之處,從而提出友善兒童、友善單車的設計方案。

4/16:演講:林亞玫(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理事長) / 把城市奪回來,從遊樂場到街道遊戲(題目暫定)

4/23:期中考:以台大為觀察場域,討論周邊的自行車使用方式與作為兒童在這環境騎車會遭遇的潛在問題?

主題三:自行車與都市空間(In the City):自行車的移動方式也牽動著都市空間的變化,我們會先討論近年有關「單車仕紳化」的討論,然後轉換成孩童的視角來理解其街道生活與騎車經驗,最後思考如何在零預算的情況下奪回街道?

4/30:單車仕紳化
  1. Zukin, Sharon.,2012,《裸城:純正都市地方的生與死》(王志弘等譯),台北市:群學。
  2. Stehlin, John. 2015.”Cycles of investment: bicycle infrastructure, gentrification, and the restructuring of the San Francisco Bay Area.”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vol.47: 121-137.
  3. Boterman, W.R. 2017.“Cargobikes as a lens for gender, class and urban transformation in Amsterdam.” Centre for Urban Studies Working Paper.

5/7:童年與街道設計
  1. Lange, Alexandra. 2018. The Design of Childhood: How the Material World Shapes Independent Kids. Bloomsbury Publishing.

5/14:街道爭奪戰
  1. Pask, Andrew,2013,〈公共空間行動主義〉,收錄在《城市造反:全球非典型都市規劃術》(顏寧譯,侯志仁編),台北:左岸。
  2. Iverson, Kurt. 2013.“Cities within the City: Do-It-Yourself Urbanism and the Right to the Ci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ism and Regional Research, 37(3): 941-956.
  3. Lydon, M. and Garcia, A. 2015. Tactical Urbanism. Island Press. Ch. 5.

主題四:移動作為一種服務(As a Service):Mobility as a Service(MaaS)是近年被熱烈討論的交通整合服務新觀念,自行車在這概念落實的過程中一直是關鍵物件。然而在公共自行車等共享載具的設計與佈建過程中,權力也隨著資訊的流動而出現位移,甚至壟斷。面對這樣的「數位治理」,市民能否設計出更好的共享方式?

5/21:公共自行車
  1. 呂采穎,2016,《日常生活中的科技實踐:以台北市YouBike系統為例》,政大社會所碩士論文。
  2. Molotch, Harvey.,2018,《東西的誕生》(李屹譯),台北:群學。第7章。

5/28:單車合作社
  1. Duncan McLaren and Julian Agyeman. 2017. Sharing Cities: A Case for Truly Smart and Sustainable Cities. Cambridge: MIT Press. Ch.1~2.
  2. Molotch, Harvey.,2018,《東西的誕生》(李屹譯),台北:群學。第5、6章。
  3. Jacobs, Jane.,2016,《與珍雅各邊走邊聊城市經濟學》(梁永安譯),台北:早安財經。第2章。

6/4:Right to the SMART CITY
  1. Aldred, Rachel. 2010.“Onthe outside: constructing cycling citizenship.” Social and Cultural Geography, 11(1), pp.35-52.
  2. Sarah Barns. 2016.“Mine your data: open data, digital strategies and entrepreneurial governance by code.” Urban Geography, Vol. 37, No. 4, 554–571.
  3. Joe Shaw and Mark Graham. 2017.“An Informational Right to the City? Code, Content, Control, and the Urbanization of Information.” Antipode Vol. 49 No. 4, pp. 907–927.
  4. Sharon Zukin and Max Papadantonakis,"Hackathonsas Co-optation Ritual: Socializing Workers and Institutionalizing Innovation in the“New”Economy" In Precarious Work. Published online: 04 Dec 2017; 157-181.

雖然這課開在研究所,不過歡迎大三以上同學選修,跟之前一樣,這門課歡迎外校同學選修旁聽參與。上課訊息請穿越傳送門,之前的上課資料可參考slideshare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