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新聞:分散與集中

阿孝的那篇「新聞記者的情境戰鬥」道出記者在面對報攝編輯台的無力,也點出了公眾對於新聞媒體「厭惡」從何而來。某種程度上,我們對「公民/眾新聞」的期待,就建立在這種對新聞媒體的不信任上。ohmynews的成功或許已經成為一種典範,甚至成為我們在思考「yam公民新聞」時的引子。今天,撇開「公民社會的成熟度」(這東西實在很難界定)不談,我個人好奇的地方是:平台的運作方式如何影響公民新聞的呈現方式?

按照James對ohmynews的分析,ohmynews採取的是一種「公眾分散寫稿,媒體集中整理」的方式,這種做法似乎一方面可以兼顧報導的全面性,另方面可以維持新聞的可信度。不過,我個人實在很難想像,當ohmynews有三萬多個公民記者卻只有四十個專業編輯的時候,這些編輯是如何「檢視報導的可信度」呢?或者說,可信度這問題是藉著開放給其他讀者「介入地回應」而獲得保證的?還是說,因為大多數的公民記者所報導的議題其實是緊扣著當時整個社會所關心的議題(例如總統大選)所以「快速地呈現不同看法」是比較重要的?

就我所知道的南方電子報其實是有點類似像ohmynews的做法(當然,我的認識肯定是很簡單的),它在大多數的時候讓我看到很不一樣的想法,當然偶而也是讓人有點「倒彈」。另一個獨立的小眾媒體,TWBlog,的做法似乎是由眾家參與聯播的blog中揀選出適合的文章放在頭版(錯誤!!從twblog的「關於我們」來看,頭版文章的來源應該有寄居格的blogger跟投稿兩種,然後經集體同意。JAN19訂正)不過它也曾被人質疑編輯台的權力問題。這樣看來,不管投稿方式如何,只要作集中、頭版,就會有編輯台「如何篩選、如何檢視、如何呈現」的問題。

對於公眾新聞,我並不像kuow悲觀的認為blog的限制在於「無法接近新聞源、不足以影響公共政策」,因為我覺得blog的特殊性就在於:它一方面可以對議題作出快速反應,另方面也可以對現象作長期觀察--主流新聞媒體所需要的「議題性、時效性」在blog的寫作方式下幾乎不是問題。不過,blog的限制可能正如kuow所言:「畢竟,現在的Blog作者,還必須在眾多「Blog海」中吸引網路瀏覽者的注意」。分散的新聞需要集中,但是集中就會面臨到編輯台問題。

回到yam來看,它的編輯是如何選擇出「今日焦點」的呢?這問題其實在過去明日報個人新聞台的「推薦文章」(現在沒有這欄目了)就被人提出來問過,不過,一直沒有得到解答。而從yam的版面配置讓我更好奇的是:blog跟其他的新聞之間的關係是什麼呢?

我原本以為,如果我點進「政治」的話,會出現政治新聞以及在政治分類下的blog或者文章,這樣的話,我就可以一邊看「主流新聞」、一邊看「小眾評論」了。不過,很可惜的,並沒有。然後,在blog分類的「政治國際」哩,我卻又看見「2005年元月份聖工研討會及第四屆理、監事會」這篇應該放在「教會活動」的文章。看來,分類是可以被使用者打破的。不過,關於番薯藤公民新聞的整合倒是作的挺好。這讓我不禁多事地想:如果能夠把「新聞報導」跟「blog文章」作更清楚的整合與相互連結的話,那該多好啊?甚至,如果能夠讓提到相關議題的blog文章都能集中出現的話,不是就是另一個議題的結合(例如rodoo的關鍵字RSS)?

當然,yam並不是一個專業的「新聞媒體」(不過它當然是個有知名度的主流入口網站),專業新聞媒體做的公共論壇有時候更是一場惡夢。但是當這社會已經有越來越多的blog時,如何有效地「集中、整合、呈現」,進而推動對於公民新聞的理想,可能是需要我們作更積極的參與和更長期的觀察吧。

Comments

豬小草 said…
關於「關鍵字RSS」的問題,blats在「blog news的猜想」這篇裡面寫的十分清楚阿。
Charles said…
分類的確是一種夢魘,尤其blogger博學多聞,你不能先定義他的blog類型,然後把他的blog文章一以貫之。
樂多的"共同筆記",是一個蠻不錯的點子!
Chat Noir said…
真有趣。每次來這邊都可以得到一些新消息。我之前也很好奇不曉得blog這種小眾媒體的出現對mass media到底會有什麼衝擊,豬小草的種種分析提供許多很有趣的切入點,謝謝!
豬小草 said…
郭老大那邊有一篇對「blog在這次邱小妹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的觀察文章,頗值得一看。尤其後是後續討論阿~哈哈哈!過幾天把我的回應再變成一篇文章!!

咦~這種行為怎麼這麼像沙包?!
豬小草 said…
偶然從isis那裡發現我對於twblog頭版文章的出現方式錯誤連篇。剛剛特地仔細看了twblog的「關於我們」,發現我的確是錯的離譜。特此訂正。並向twblog工作人員致上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