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history...no Tomorrow



Originally uploaded by psychosteria.
從沒去過香港,所以我對維多利亞港和中環天星碼頭的印象,總是來自於電影裡的熙熙攘攘。然而,這幾天,從許多香港博客的文章中得知,往後要看天星碼頭,真得只能往電影裡找去。

因為,這個對香港庶民有著特殊情感與歷史記憶的碼頭,已於昨天在港府的優勢警力下,拆除。

〈沒有回憶的都市 (偽文誌)〉一文感嘆地說:
政府說發展海濱區很重要,拆卸碼頭無可避免,而且沒有人反對。如果海濱區都變成甲級商廈,對地產商很重要,要起貴樓拆卸鐘樓也無可避免,當然沒有大財團的人出來反對。這些人不需要回憶,只要眼前的利益就足夠了。他們帶領我們走進新時代,要棄掉舊的,才可以迎接新的。
照香港特區政府的說法,這個拆除是整個中環新海濱填海整併計畫中的一環,為了香港未來的經濟發展,勢在必行,且多年來無人反對。但這種說法隨即被懂得翻找舊報紙的博客戳破。〈揭破政府拆鐘樓的謊話(歡迎廣傳) (刁民公園)〉一文寫道:
我登入wisenews,用「天星and鐘樓」這組關鍵詞,搜尋1999年至2005年的新聞。搜尋到最多新聞的,是1999年,中區填海計劃發表之初,然後到2002年,即今日官員所說「沒人反對的五年前」,之後的2003、2004年都搜尋不到相關的新聞。2002年的報道仍然指出,原址鐘樓將保留。
〈香港獨立媒體:告全香港市民書﹝請傳到天涯海角,傳給政府!﹞〉一文除了痛斥港府與財團為求房產利益不顧文化古蹟部門的警告外,更指出:
這個嚴重的問題,不單止反映在天星碼頭/皇后碼頭的問題上,同時亦反映在整個對舊區、小社區的「市區重建」上,我們現在已快將失去灣仔的囍帖街;灣仔的藍屋群可能將變成假古董;深水埗、大角咀、荃灣、觀塘等地的小區文化、街道文化又將要被屏風式高樓華廈和大商場所取代。當中更牽涉到不少居民的居住權,亦趕走了不少具有豐富地區歷史知識的街坊,令街坊痛失家園,又令香港市民失去了寶貴的文化資產。
〈香港獨立媒體:我的反拆天星筆記〉這篇文章是更進一步地指出:
醉翁之意其實是皇后碼頭。天星,不過是前菜。

的確,天星,連著皇后,還有大會堂,形成中環殖民地烙印其中一角。60年代大會堂成立,本就是港英殖民政府調整下的管治策略之一,至少字面上是這樣寫的︰「symbolic focus…to draw together the people of Hong Kong into an integrated community…(and to design) a Hong Kong citizenship based on a loyalty to the local community and characterized by a fusion of European and Chinese tradition」 (Preface to Hong Kong City Hall 1962-1982)。要知道,英國人來到這個地方,建立大會堂、圖書館之初,這個地方本土的人,只能在指定的時間使用,是一種有條件的「華人不得進入」。當然,更可以想像,這個「華人」,本身更不可能是非尊貴的華人。所以,大會堂在香港歷史過程中,在社會整合的策略上,擔當了不能抹煞的角色。

明明在講天星、皇后,怎麼支開了去大會堂,是我離題了嗎?不然。

皇后碼頭一直是港英殖民時代總督就職和離任的地方。1975年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訪港,是在皇后碼頭登岸,而九七回歸,末代港督彭定康也是在那裏離開。皇后碼頭與大會堂在空間上連成一氣,兩者連繫而賦予空間的象徵意義,就更是呼之欲出。
....
去掉殖民年代的座標,不是去殖,只是去歷史而已。那是一隻新狗公取替舊狗公時,把前者的氣味盡數去之而後快,那只是老男狗的面子問題---卻又同時令人忘懷狗在統治中。
這話,對生活在台北的我們來說,實在是再熟悉不過的了。

最後,網路上相關的文章、相片錄像仍在集結中,可以到〈我們的天星、我們的回憶〉(moliuOLOGY)找去。可是那屬於庶民的記憶與歷史,又該往哪裡找?


[站內相關]
[圖片來源]

Comments

James W. said…
啊,我短命的香港記憶
瓦礫 said…
什嘛?連鐘樓也要拆?乾脆把那塊老新生地全炸掉算啦。
阿西摩 said…
蝦米!?
中環碼頭要拆掉了唷。。。

天啊~~ 那邊可是[東方明珠]的地標之一耶。。。

唉唉~~ 香港真的變了。

看樣子,中國人到哪都一樣,看不順眼,不會整修,東西太舊,那就丟掉買新的吧~
豬小草 said…
JAMES:

你還有得記,我卻無處憶啊。

瓦礫:

咳,炸掉哪還有地皮可炒?當然是要填起來啊。

阿西摩:

拆房子這種事,固然可以說是統治者空間計畫的一部份,但是地產商的利益計算,也不能忘記啊~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