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戶城市與南北差異

前略。今早收到大王的大綱草稿,有其一貫風格,當中有段話是這樣寫的:
The city government intends to build the city as a gateway to link Taiwan’s economy to the world especially to the Chinese market, whereas the central state intends to hold back the linkage under the banner of national security. This contesting process presented in the political scenery in Taiwan in which the rising middle class supported the city government whereas the declining class supported the central state.

This also shows in the recent political geography in Taiwan where the North region supports the KMT (the party that support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linkage between Taiwan and China), whereas the South region supports the DPP (now the ruling party that intends to withhold the linkage).
老實講,我不是很同意這種二分法(北vs南、藍vs綠、開放vs封閉),可是「感覺上」,南北差異又的確存在。另一個與大王不同的地方在於,他把「門戶」當作一個國家(或,地方政府)發展策略,因此國內政治對這政策能否成功有著關鍵影響。我雖然不否認國內政治的重要性,但是我還是比較傾向從區域經濟的角度來思考城市的「門戶化」過程。

會從區域經濟的角度來看,是因為門戶城市的一個簡單的圖像,就是「外界--門戶--內地」這樣一個圖(這跟FRIEDMANN所畫的世界城市體系很像,也跟世界體系的邊陲、半邊陲很像),因此門戶所連結的兩端是否有改變?流動的內容物是否有改變?會是從區域經濟的角度思考時的關鍵(參見我的筆記: WHY GATEWAY CITY?)。

當然,區域經濟的切入點主要是在討論門戶所連結的兩端,「國內政治」則是影響「城市本身」意欲(想像、規劃)連結於「何處」的重要因素。甚至,國內政治對於是否要開放西進的論戰會讓我們看到,所謂的全球化並不是「無方向性」(西進?還是南向?),而是指向一個特定的經濟空間;門戶也不是總是開放,而是有一個「選擇/排除」的過程(論戰中的反方立場:是要全球化,不要中國化)。

而我們在討論國內政治如何限制了台北的「門戶化策略」時其實隱含了一組問題:亞太營運中心政策(這個政策的門戶特徵是?)出台時的政治環境為何?2000年後台灣南北政治如何逐漸浮現(或,固著)?這個逐漸穩定化的南北政治結構如何影響了亞太營運中心計畫?或說,逐漸影響了台北的門戶化或門戶地位(功能)?在區域城市競爭的環境下,這種限制又如何成為台北人的一種集體焦慮,從而又強化了南北政治的差異?

當然,這個南北政治的固著化,與台灣1980年代以後的經濟空間結構(北台:金融、生產者服務業、高科技;中台:中小企業、機械業;南台:重工業)是相互影響的。而如果從「走得掉的」人跟「走不掉的」人的差別來看的話,那這邊就是階級問題了。而事實上,這個南北經濟結構的差異,在日治時代埋下基礎,在發展型國家時期發揚光大,而在這個「後」發展型國家時期被完全暴露出來。

大概想法是這樣。

Comments

Amy said…
請問小草公要如何才能讀到why gateway city的筆記?似乎需要許可?
豬小草 said…
已修改。又,你應該不是馬戲團的那個amy團長吧?閣下是?
Anonymous said…

南北差異 本來就在
無論如何不想二分
差異 南/北 東/西... 
這些 永遠都在
當然 只是現在被太過化約 
而嚴謹思考的人 總會想要避免這種二分法
不過 台灣的南北差異
大概也跟一些其他國家的某些差異 
有著類似之處
只是看 在作分析的人 
是怎麼使用這些差異性的化約說辭罷了

======

呵呵
今天才在跟幾個傳道朋友聊到
其實翻開過去的歷史
可以看到不少宣教師 
其實都是不錯的人類學者
也許是因為跨了一個文化世界
這種觀察 會更為顯得出其必要性
不過 小小台灣 
即便是自己培養出來的傳道人
其實也可以進行這種田野觀察和記錄
特別 若是離開自己的成長環境
受派或選擇到一個不同的地方
牧養工作的首先 感覺上就是田野調查
多好玩哪~~~
Anonymous said…
(小小聲)真的看不太懂吔...
這樣正不正常啊?
好像很多人懂...

不禁讓我想起,念社會學的朋友。
(版主也是嗎?)
瓦礫 said…
我看到眼睛快脫窗,有看到中央╱地方、中產╱向下流動階級、經濟╱國安,沒見到南北差異啊...
Amy said…
就是團長呀,不像嗎?XD
豬小草 said…
ermite:

哈哈,露娘也都是用「人類學家走入田野」的想像來排解牧會壓力哩。

小法眼:

這篇是亂亂的筆記,看不懂是正常的。然後,小聲的說:「我是讀社會學。」

瓦礫:

對喔,沒轉貼到。補上。

amy:

不會吧?!(大驚)團長大人居然叫小的「小草公」,這不是折煞老朽嗎?
Amy said…
尊一聲"公"囉,本來寫成「豬公」但實在不雅咩。。。orz
Anonymous said…
就是因為會被追打才有趣啊XD。也許真的把台灣的精神分裂與一統寫出來,才有辦法瞭解點什麼吧。說南北差異,那就得看從那個角度切了。也不一定是南北,我覺得新竹某部分更像台北,而土城某部分更像雲林...這種差異,似乎有更多需要討論的地方啊....
Anonymous said…
1. 看到這篇摘要確實嚇一跳, 可以說中央政府和北市政府對於台北市的規劃有不同想法(可以從政策白皮書之類的找證明),但要如何證明中產階級和"declining class" (這是什麼阿)分別支持不同的規劃? 可能需要做問卷吧

2. 我非常同意你的意見耶, "從區域經濟的角度來思考城市的「門戶化」過程。" 我認為重點是: 哪裡是hinterland? 從前的亞太營運中心(APROC)計劃, 台灣是gate,大陸和東亞的華人經濟圈是hinterland;現在的全球運籌中心(GLC)計畫,hinterland 是全世界。這兩個計畫都提到兩岸經貿關係要鬆綁,但前者把兩岸經貿當成優勢,後者僅把兩岸經貿當成全球化一環。政策的主觀意志是一回事,資本流動的客觀趨勢又是另一回事。我覺得APROC的計畫試圖要利用這股客觀趨勢,而GLC試圖要"導正"它。

3.關於這個問題:"亞太營運中心政策(這個政策的門戶特徵是?)出台時的政治環境為何?"
上次回台灣有訪問到蕭先生,它當經建會主委時提出APROC,但當院長後宣布APROC停擺,我問了你上述的問題,也順便問為何APROC停擺。他說會規劃APROC是因為預期到中國經濟的崛起和兩岸經貿的緊密,台灣應該要利用地緣經濟的優勢云云;至於計畫停擺原因,他僅淡淡地說是政治影響經濟(其實原因我們都知道,去查當時的簡報就知了)。

好像寫太多了,有機會當面聊。
豬小草 said…
how:

你說的那個「像」是什麼樣的像?都市空間?感覺結構?可以再說一點嗎?

wendelin:

那段話的確讓我很頭大,不過要是他把大前研一的「M型社會」一起弄過來,我會更頭大。不過,我想從「選舉研究」裡可能可以讀到一些相關訊息,但是說人家是「declining class」就有點奇怪,而且,我是不懂社會階層研究啦,但有這種概念嗎?唉。
Anonymous said…
ㄟ,你的研究好有趣啊!
Anonymous said…
哈哈 露娘的人類學想像 真是太棒了
那看來 幾年後 整理一下手札筆記
就有一堆有趣的田野故事可以捧讀啦~~~
看來 可以來好好推動這種想法
我想 一些傳道人初到一地 
也比較不會老是陷在任何地區的包袱和負面評論中而無可自拔
不然 說真的
機車的事情一大堆 還怕幹譙不完?!
James W. said…
提供一個資訊,晉升為寇級的林姓前立委發表的新書中,對蕭萬長的說法大加批判,直接射擊。
Anonymous said…
關於到底有沒有"南北差異"這個問題,不知道小草看過民進黨辦的講座"一島兩國?---南北價值的對立與意涵"?

除了郭正亮,在場的學者都不認為南北真的有差異....

http://www.dpp.org.tw/policy/pub/LIT_1.asp?ctyp=LITERATURE&catid=2525